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7节 (第1/3页)
而冻伤了,就会溃烂,严重的,甚至要截肢。 当下刘雨薇先用镊子夹取了一小块酒精棉给赵勇德伤口消了毒,伤口一接触酒精,立马痛的赵勇德哎呦哎呦的叫了起来。刘雨薇笑了笑,没说话,只是从医疗箱中取出一种紫色的药水,涂在了他的伤口上,然后等自然风干后,抹了点冻疮药。 “好了,这种天气,不需要包扎。否则会适得其反。”刘雨薇熟练的收拾着药瓶,说道。 “哈哈,还是刘医生人好。”赵勇德大大咧咧的说道:“杨开也好,你们都好。” 他这句无心之言,顿时又惹的刘雨薇一阵脸红,娇嗔着说道:“哼,说我好,是你没看到我坏的那一面。如果看到了,保准你会收回刚才的话。” “切,你一小娘皮子坏什么坏。”赵勇德不以为然的说道。 “那个华教授,我知道你懂得多,见识也大。你说说,咱刚才抓的那个大鱼,叫什么来着,黄鱼,黄色的鱼。”赵勇德迷迷糊糊的问道。 “呵呵。”听了赵勇德的话,华伯涛忍俊不禁的笑了笑:“老赵呀,你这就错了。这种鱼类,确实叫鳇鱼,但却不是黄色的黄。而是鱼字旁,外加一个皇帝的皇字。” “皇帝的皇?”赵勇德眼珠子的一瞪:“难道还是专门给皇帝吃的鱼?” “这个问题你答对了一半,正好,乘着陈老板还在发挥厨艺。我就献一献丑,来给大家说说关于鳇鱼名字的典故。”华伯涛娓娓道来。 原来,鳇鱼的正式称呼,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清朝。 “相传,乾隆年间,剽悍的赫哲族人捕获了一条古怪的大鱼。当时,谁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感到非常惊奇。按照当时的惯例,凡是民间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献给皇帝,所以这条‘大怪物’就被当地的渔民从黑龙江,经历了千辛万苦,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送到了京城。当时的文武百官谁也叫不出这条大鱼的名字,谁也没见过它,只能根据检验的结果,认为这鱼rou不仅无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于是御膳房赶紧做一盘美味的大鱼rou,请乾隆皇帝品尝。” “那乾隆皇帝吃了吗?”旁听的杨开忍不住好奇的问道。 “当然吃了。”华伯涛笑道:“乾隆皇帝品尝了一口,顿时龙颜大悦,并赋诗一首。旁有大臣称赞并请皇上给大鱼赐名。这时乾隆想了想说,这条大鱼是目前发现的淡水鱼中最大的鱼,可称作鱼王,从今儿起它作为皇家贡品,每年要进贡,为皇家作贡品的大鱼王就叫鳇鱼吧。这就是鳇鱼名字的来历,从那时起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我也是在查阅黑龙江典籍时,觉得有趣,才将这个典故记下来的。” 说到这,华伯涛面色一肃。 “而且关于鳇鱼的习性,你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因为这种鱼和我们在大兴安岭遇到的哲罗鲑有点相像,但要比哲罗鲑凶猛许多。一条鱼就把我们折磨成这样,要是群体行动,我们就危险了。” “嗯!”杨开点了点头:“我听陈老板说道,这种鱼是大型rou食性动物。” “对,它不是吃素的。”华伯涛颌首:“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这种鲟鱼在某些国家叫‘铁甲鲨’。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达氏鳇属于大型rou食性鱼类,通常捕食大马哈鱼为食,而且食量惊人。据说,有人曾解剖一尾五百斤重的鳇鱼,发见其胃内食物竟有十五公斤之多。目前仅生存在黑龙江中。” 华伯涛不愧为古生物学教授,说起相关专业来,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思维一点也不卡壳,瞧得杨开等人连连称奇。 “难怪鳇鱼的个头惊人,原来它也是史前动物。”杨开恍然大悟,他曾在某份报纸上看过关于恐龙的一张骨架照片,当时就惊叹世上竟有如此巨大的动物。现在和鳇鱼联系在一起,便猜测,体积庞大是史前动物的特性之一。 “原来这个词用得不恰当。”华伯涛笑着纠正:“因为并非所有史前动物都是个头惊人。即便是恐龙中,也有长到成年,只有麻雀大小的,比如翼手龙。” “哦,原来如此。”杨开点了点头:“那么,我猜测很有可能,纪录片里的龙型生物,也是从史前就存在的,就像这条鳇鱼一样,只存在于黑龙江。” “这个问题很对我的胃口!”华伯涛赞许的说道。 “毕竟,史前的东西,具有太多的未知性和意外性。” 他举起手套,在篝火上一遍又一遍的烘烤着,直到上面的潮湿转化成丝丝白色的水蒸气,蒸发不见。 另一边,九筒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就等陈天顶的鳇鱼rou上桌了。再看陈天顶依旧不慌不忙的干着手头的活儿,但见他右手拇指和食指用一种特殊的姿势加持着军用匕首,然后一上一下,整齐一致的刮着鳇鱼身上坚硬的鱼鳞。 “哗……哗……哗……” 在夕阳的映照下,无数片鱼鳞如撒花般落下,折射出炫目的光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