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1节 (第3/5页)
哝不清,渐渐的就没了声音。 站在一旁的段祺瑞心头感慨万千,他不知道该如何收拾自己的情绪,大总统在弥留之际竟然呼唤着“让华甫去”,可见是知道自己不会跟南方好好谈,所以才让冯国璋去。他暗暗叹了一口气,大总统这一生都把部下的性格拿捏的很准,只可惜偏偏拿捏不准部下的心思,北洋不团结的原因终归还是有大总统推脱不了的责任。 之后长达十多个钟头里,袁世凯除了虚弱的呻吟之外,再也没有交代其他的事情。 是夜八点钟左右,袁世凯突然失去任何声响,几位医师上前查探,发现他无声无息的与世长辞。临死的时候双目微闭,但没有完全合拢,也不知道是一开始就有未去的心愿,又或者是努力想要合上双眼但又心力不足。这位在中国风云二十余年的窃国枭雄,带着无数质疑和叹息从此长眠,北洋最后一个强盛的时代由此划上句号。 当晚十点整,总统府侍从室发布全国通电,宣布袁世凯病逝的消息。 卷六:大国战 第716章,冯国璋活动 北方诸省于次日凌晨之前,纷纷致电吊哀,尚且在津浦线铁路上的冯国璋痛哭失声,连连自责自己未能见上大总统的最后一面。各地北洋旧将深有伤感,自发组织悼念活动,在京城南苑的嫡系警卫队全部披白戴孝,彻夜布置殡葬仪仗之事,决心送大总统最后一程。 袁世凯亲信杨士琦、杨度等人一夜不休,与袁氏家人一同守在灵柩之前号哭不止,杨士琦更是哭晕数回,救醒之后又是跪礼大哭。总统府官邸的哀声一直持续到天亮,众人实在体力不支,这才被下人搀扶离去。 吴绍霆是在八月四日凌晨五点时,才接到从武汉转发到梧州的电报。他被下人从睡梦中叫醒,获知袁世凯去世之后,竟在床榻上呆坐了半晌,直到一旁的张小雅询问才回过神来。他让张小雅继续休息,自己起床洗漱了一番,马上动身赶往联合政府,让秘书处以自己个人名字起草一篇措辞中和的吊唁,即刻发往北京。 尽管袁世凯是诸多民主人士口诛笔伐之人,像孙中山这样对独裁擅权深恶痛绝的人甚至还会大为庆祝,但吴绍霆不会这么做,在政治军事上他与袁世凯是敌对关系,可并不意味着自己与袁世凯有私仇。抛开双方的身份不谈,他反而还有佩服袁世凯的地方。袁世凯的失败并不代表北洋政府是邪恶的、反面的,仅仅只是北洋顽固的守旧观念遭到时代的淘汰罢了。 不管怎么说,北洋政府诞生于一个既混乱又复杂的环境,北洋宿将能做的极其有限,但不能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过。相信只要是中国人哪怕是再碌碌无为、再迂腐不堪、再没有能力,也会有为国着想的一面。哪怕是昙花一现。 随着袁世凯的去世,北洋彻底分崩离析,段祺瑞一人独撑着北洋政府的空躯壳,把希望都寄托在日本人的援助上面。而江北诸省陆续传出通电,最先动作的还是陕西省,督军陈树藩宣布陕西归附执政府统辖,并请求执政府的委任文书。之后李纯在江西接到冯国璋的密令,暂时以江西独立的名义与南方停战。 康藏部分地区、新疆部分地区以及河南、江苏两省也于其后与执政府建立联系,虽然既没有宣布独立,也没有宣布归附南方,不过仍然仿效陈树藩的做法,向执政府请求委任书,如此一来也算是间接表明承认执政府的地位。 吴绍霆很清楚现在的局势所趋,一定要先在气势上站稳脚跟,不急于收拢北方诸省的实权,只要先得到名义上的归附即可,随后通过中央政府的建立再逐步完成省府改革。在收到这些地方的请求电文之后,吴绍霆马上签发了执政府的委任书,再交由国会通过生效,回执给发电各地。 面对执政府的声势愈演愈烈,段祺瑞焦急不已,一边催促日方尽快贷款,一边又派人联系东三省的张作霖,邀请张作霖发兵直隶、河北,共同捍卫中央政府。 如今东三省并非张作霖一人独大,东北军也远远没有日后三十万之多。东三省军务宣抚使张锡銮是名义上节制吉林、奉天、黑龙江的最高长官,可事实上张锡銮早已无心从政,只不过领着虚衔沽名钓誉而已。不过张锡銮手上仍然握着一支步师部队,在奉天督军张作霖、吉林督军孟恩远、黑龙江督军毕桂芳四足鼎立。 不单如此,奉天省内也并非张作霖一人掌管大局,时任奉天军务总办冯德麟掌握着陆军二十八师,之前因为“段芝贵事件”与张作霖闹得关系破裂,因此局势并不如意。 冯德麟,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