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2节 (第2/4页)
长,四川大战之后几位被俘的北洋高级将官,何宗莲、伍祥祯以及林长增三人聘请办公厅军事顾问。 何福光顺理成章担任参谋长作战室首席参谋长,顾品珍、熊克武、刘存厚、王文华四人为挂名参谋长,李汉章、陈炯明、李文博、萧耀南、刘永浩则为副席参谋长,杜锡圭、任光宇为海军参谋长。倪映典就认三军后勤与采购部部长。 任命王长龄负责组建参谋总部战略情报局,并出任首任局长。参谋总部战略情报局与特勤情报处彻底区分职责,前者专司军事相关的情报工作,后则则负责国内和国际信息情报范畴。然而两个情报单位共享现有的情报系统和资源,诸如重庆情报站、上海情报站、京津近畿情报站等等,这些情报站按照情报内容向两个情报单位负责。 陆军部部长由韦汝聰兼任,次长为莫擎宇、关仁甫二人;海军部部长委任林葆怿,次长为任光宇和杜锡圭。空战部长暂由陈炯明担任,并聘请德国飞行教官团为部长顾问。 至于战区司令部尚且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和研究,并且属于国防部机密单位,暂且没有公布任何相关消息。 吴绍霆心里很清楚,纵然资产阶级政治家们极力赋予执政府希望,可是新生的执政府上下依然只是虚有其表,不管是政务内阁还是国防部,这一系列的任命并不意味执政大权的细分。他之所以用勤政的姿态进行一系列人事安排,唯一的目的是借助这些动作增长执政府的名声,让世人都知道执政府即将取代北洋政府。 执政府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大权,仍然要掌握在大执政官手里! 到了六月三日,执政府各部门逐一落实,部员、幕僚、随员聘请到位。 政务厅并非一无事是,在梁启超、宋教仁等人的牵头之下,内阁很快发布了第一项政务命令,决心在三个月之内于广西、贵州、云南三省,贯彻省府谘议局与地方谘议院的组建,之后再在半年之内于广东、福建、四川三省普及谘议局、谘议院的法令,用以尽快完善国会众议院的构成。 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对吴绍霆充满期待,对执政府的前景也充满希望,但是期待和希望都仅仅是一厢情愿,既然执政府成立了,自然要利用现有的环境加大文治官员的实权。对于梁启超来说,成为政务总理是第一步,将财政大权揽入手中是第二步,利用谘议局控制地方政权则是第三步。 只要顺利走完这三步,就算手里没有兵权也足以掌握行政的实权。 吴绍霆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政务厅的动作,反而他对政务厅能尽快做一些事实感到高兴。不过很快岑春渲找了过来,把自己内心的忧虑阐述了一番。吴绍霆这才有所觉察,了解到梁启超这些人是有所图谋。 岑春渲对共和民主的概念从来都不比国民共进会内部其他人强烈,他是一个旧官僚人物,早几年对封建皇权仍然忠心耿耿,经过革命声势的熏陶,他最多是能接受立宪派的思想。 他知道当今中国的现状不可能推广民主思想,现阶段最重要的矛盾是国家分裂与强权政治之间的矛盾,只有强权政治才能解决中国分裂的问题。 吴绍霆可谓是难得的强权人物代表,不仅手握军权、独揽大局,在思想上也能迎合资产阶级政党的理想,这是近些年中国推陈出新的唯一一人。 早些年如果袁世凯能有吴绍霆这样的思想胸怀,或许中国早已改头换面,北洋政府也绝不会落入今时今日的地步。 因此,岑春渲不希望梁启超、宋教仁等人鼓吹政党政治,将权力拆分到多数人手里,如果说现下的中国能够做到普及民主思想,或可说得过去。可事实上权力拆分之后也到不了人民手里,无非还是落入这些想要掌权的文治政客手里。 政客们意见不一,政治思想也不同,只会让凝聚的力量分散消弱,对统一全中国的进程大有影响。 在权力问题上,岑春渲更趋向由吴绍霆一个人独裁全局,等到中国彻底平定,国家繁荣富强,与列强并于环宇之后,再来研究政党政治、人民做主的话题也不迟。 吴绍霆与岑春渲交谈过,心中虽然多了几分戒备,不过他没打算阻止或者暗中破坏政务厅的普及谘议局的政令。他有一条清晰的底线,文治政客们可以掌权,但绝不可以掌兵权,只要兵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政客们得寸进尺,自己随时可以翻脸。 相反,他还打算利用政务厅的这项政令,逐步完成对地方省的政体改革,争取尽快结束地方军政统治的时代,将军权与政权一分为二,军、政相互制衡,避免制造更多的军阀。 于是他一边极力支持梁启超做事,一边又暗中用梁启超做事充当筹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