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7节 (第4/5页)
欧洲,顾不得那么多细枝末节。 “这件事你不用太担心,我自有分寸,无非是做一笔生意而已,只要我们把它当生意来看,法国人没必要大动干戈。” “这……那大人,要不要先跟云公商量一下,毕竟越南的事他也有份。” “云公只负责公司的事,而这件事不属于公司的范畴。我会另外派人去负责。” 邓铿沉默不语,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服吴督军,自己跟了吴督军这么久,似乎从来没有一次说服过对方。他尽量把事情往好的一面去想,只要督军大人不去贪图太多越南的利益,这件事或许只能不是那么复杂。 —————————— 八月最后一天,越南人和法国人带着订购的首批军火,乘船离开了广州。 当然,在此之前吴绍霆与阮玲志又私下会谈了一次,粗略的订下了合作方式。他告诉阮玲志,一个月之内会再派人前往越南洽谈。 阮玲志自然不会全心全意去相信中国人,对于越南人来说,法国人和中国人都一样,从这些国家获得援助,付出的代价要比援助的本价高达几十倍。不过有时候为了谋取大局利益,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牺牲。他在两次与吴绍霆的谈话当中,多多少少意识到吴绍霆的态度,虽然看上去不情愿掺和这档子事,可正好迎合了自己的心理。这意味着一旦东京阮家行动成功,中国人肯定不会得寸进尺。 一个广东省军政府,还能得寸进尺到什么程度呢? 进入九月,炎热的天气依然没有消退,对吴绍霆而言也越来越繁忙。 最主要的事情已经不是关于刺杀案的幕后真相,而是逐渐临近的大婚。 婚礼由都督府和张家一起张罗,不过出力最多的自然还是张家,印请帖、购礼品,新婚宴席的菜式、宾客名单,等等等等,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大部分都让张家包揽下来。吴绍霆并不是不放在心上,毕竟自己一个年轻人,祖家又不在广东,身边一个亲戚都没有,婚姻传统的规格方式一窍不通,理所当然是交给懂得人去办。 这次婚礼吴绍霆是十分重视的,尽管都督府这边没什么可忙,但同样尽量做一些事。他派人花了一笔重金,将都督府内的官邸大院重新装修,将昔日衔接办公与官邸的南厅扩建了两百多平米,用两条短走廊连接官邸和办公场所。 好在南厅是土木结构的建筑,工程不会太久,婚礼之前一定能完工。 张家派人来询问吴绍霆是否要发电报到祖家,请几个家族里面的亲戚前来。吴绍霆想了想之后,认为这不是什么不方便的事情,自己现在贵为一省都督,请同宗同族的亲戚来参加婚礼反而还显得更风光一些。于是便答应了下来。但说到祖家还有那些亲戚,他自己也不知道,只能在祖家的报纸上刊登一则启示。 就在婚礼如火如荼的筹备之中,倪映典和王云从北京返回。吴绍霆派邓铿前往码头迎接,之后直接来到都督府见上了一面。王云的左胳膊从手肘处没了一截,空荡荡的袖子有几分凄凉,这段时间在北京治疗也颇为吃苦,整个人反而没调养出什么好的状态。吴绍霆对王云说了一些勉励的话,让王云好好休息几天,等精神和身体都恢复过来,再到都督府来报道。 倪映典带回了教育部的消息,关于南洋政经大学申请国立的事情为能批准,不过教育部长蔡元培十分支持广东军政府振兴教育事业、培养高等人才,以个人名字捐赠十万,又主动向袁世凯索要了二十万,一共三十万经费一分不少电汇至广州花旗银行。蔡元培还让倪映典带回了一封亲笔信,希望吴绍霆暂以省部公立大学的条件办学,并承诺会推荐几位著名教授、学者前往南洋政经大学指教。 吴绍霆对这个消息不觉得算坏,好歹获得了一笔捐款。他决定就先以省部公立大学的形式筹办这所大学,为了凑齐办学的款项,他还是决定以筹款募捐的方式来解决大头,军政府财政部分担余额。对于捐款多的人,甚至可以用其名字来命名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乃至食堂、宿舍都可以。 这件事先不急,他打算等朱执信回来后与其详细商议,毕竟朱执信是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部长,搞教育此人才是行家。 九月二十日,朱执信总算从浙江回来了,下船之后他便直接来到都督府,把自己此行去见宋教仁的结果做了汇报。 “宋先生最近正和于右任先生他们商量如何凝聚国民党,重振党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