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4节 (第4/5页)
大报纸跟踪追进了几期报道,将这场军队自力更生的大规模运动塑造的十分生动。民间各界团体随着最近的热点报道,也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评价,有人认为军队能够在和平时期投入生产作业,自耕自足,极大的减轻军政府的财政负担,间接的缓解政府对民间的压力;也有认为这是粤军自我培养的素质体现,也是广东督军吴绍霆的英明领导。 虽然这场大运动才刚刚拉开帷幕,而且又是放长线的作业,但是既然迈出了第一步,无论是军政府的决心还是民间的期望,势必会让这桩大好事走出一个漂亮的效果来。三个师的上下官兵们也经常关心外界的声音,有些士兵一开始不太情愿那是情理之中,毕竟刚打完仗,又是高温的大夏天,难免不会有懒散的一面。正是因为各方面热烈的反响,让所有官兵都感到自己正在从事一件伟大的事业,于是很自然的燃起了干劲。 民政部和军事部经过小半个月的统计和整理,总算将一份完整详细的军屯运动报告送到了吴绍霆办公室的桌面上。吴绍霆在看完这份文件之后,对岑春渲的安排十分满意和佩服,尤其是在各部队分配作业任务的这一点上,做的合情合理、切合实际。 军屯不一定是让所有士兵都去种田,五千人农耕的收成足以养活五万人,没必要太过浪费。岑春渲按照各部驻地的不同,因地制宜,相互搭配,有的以农耕为主,有的以种植为主,有的以养殖为主,这些都属于主要基础作业。在主要基础作业饱和的情况下,又投入剩下的人力到矿业、制造业和轻工业上。 当然,军屯运动不是无本万利,前期的各项投入都不小,统计下来甚至与粤北战后重建的资金不相上下。毕竟开垦需要工具,士兵不可能用枪炮、工兵铲去开荒,耕牛、马、犁耙等等需要购买;各种作业的种子、肥料、设备等等,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除此之外,尽管军中不少士兵出身农家,可工种太多,不能一应俱全,自然还要另聘专业人士指导。 吴绍霆没办法再为军屯去向洋人银行贷款,但是他有自己的办法。先是把北洋政府拨下来修建荣武将军府的二十万公款,一分不剩全部归在了财政部的账本上,他不喜欢扩张浪费,有了都督府何必还要将军府? 此外利用越南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他提前向张盛霆各个分公司,以及省内其他商家的公司收取渠道费和海关押金,把这笔钱投在了军屯运动上。这并不是强行勒索,军政府只是提出合作方式,各大商家全部出于自愿。商人们都知道吴绍霆是一个讲信誉的人,因此绝大多数都愿意先支付这笔费用。 更何况,越南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可是淘金的热门,虽然越南现在是法属殖民地,可总有一些东西就连法国人都得从中国引进。广东商人可以从中国国内聚集各种商品,如瓷器、茶叶、烟土、丝绸、药材等等,往越南市场上投放。这些商品大部分不会直接卖到越南商人手上或者其他国家,而是先到法国人这里,转一手之后再卖出去。只有少数有点能力和权力的越南商人,才能从法国人抓不过来的缝隙里找到便宜。 越南仅仅是一个交通集散地,建立了一条全新的从南亚到中东再到欧洲的陆面贸易线路。在这条线路上,最终买单的要么是大富大贵的人,要么是最下层的穷人,整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起初法国人对越南张盛霆公司的建立很有敌意,可是很快他们发现,这家中国外贸公司把很多中国货物都送到了越南,反倒省了他们跑到中国去采购,有时候价格还更便宜,自然乐得慌。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中国人能确保第一手货物到他们手上即可。尽管这让很多在中国本土落脚的法国人不爽,可是他们在越南的同胞总会在必要的时候出手疏通关系。越南张盛霆外贸公司就这样游走在两只法国人的中间。 有卖自然有买,越南张盛霆公司不仅是销路,也是采购的大道。越南本地诸多廉价的货品通过公司的成批采购,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引进到国内。诸如大米、木材、原品鸦片、橡胶等等。除了本地产品,从中东、欧洲流进的货物也能收购到不少,由于南亚人力廉价,运费比起走丝绸之路或者海运要便宜的多,因此这类货物的进价经常会有优势。 自从越南张盛霆外贸公司的成立,引起了广东本土不少商业的振兴。比如新起了几家自行车厂,多了几所烟草公司,药材行业也越做越大,各大米行更是突然崛起。 从越南引进的橡胶,变成自行车的轮子连同自行车一起卖回越南,一下子就能赚三倍多。烟草公司有正当的也有不正当的,前者出售到越南的卷烟物美价廉,销路很好;后者把越南上好的原品鸦片加工成烟土,国内国外到处卖。值得一提的是米商,他们不是为了造福人民,做的是投机倒把的生意,广东省内查的严,可以在这里收米,然后到外省去投机。 正是因为靠着这条外贸通道,商人们赚的钵满盆溢,理所当然乐意交钱给军政府。于是吴绍霆也有钱来到处打太极,一推一收,营造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卷四:欧战之崛起 第440章,见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