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7节 (第4/5页)
他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向来是以事论事,以人论人。在他看来,就算吴绍霆不是在扮演坏人的角色,但这也不能改变自己对二次革命的态度。 “蔡将军,今日就到此为止。说来颇有遗憾,我倒真想见识见识这青云阁传奇女子小凤仙究竟是什么人物,竟能与蔡大将军厮守如斯。不过也罢,你我都是做大事的人,大不可不必为一只女子拿放不下。另外弟真心的嘱咐兄一言,兄之身已许国,自当不再许其他!”吴绍霆郑重其事的做出了结论。 蔡锷抬眼盯着吴绍霆,心中有一种晃动,刚才吴绍霆在点破自己的心境时已经让自己很震动,而这句大气磅礴的“兄之身已许国,自当不再许其他”更是切中要害。他不能理解,自己与吴绍霆相识不深,何故对方把自己了解的这么清楚? 吴绍霆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准备告辞。不过刚走到门口时,他忽然又转回过身来补充了一句:“弟听说兄有肺疾,这种病千万拖不得,更是要戒烟戒酒。弟不是婆妈,也不是蔡松坡的亲朋长辈,本是无权告诫这些话。但正如弟先前所说,你的七尺之躯是国家的,理所当然要为国家珍惜。告辞。” 卷四:欧战之崛起 第418章,北伐新闻会 很快到了六月,北方的天气渐渐春天的干燥中走了出来。 上旬的一天,中央政府冷不防的发布了一次记者通传招待会,固定名额邀请了几个比较靠谱的报馆来到新华门,由军事部部长助理代表中央政府发表正式声明,与外蒙古的谈判宣告失败,袁世凯大总统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不顾任何艰难险阻,毅然决定编谴北伐军入蒙。 整个招待会更像是为袁世凯大总统歌功颂德的游园会,到场的无论是宾客还是官员,这个消息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乎,仅仅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发起北伐壮举的人身上。大家都不失时机大放赞词,一时间将袁世凯捧成中国唯一的救星。 不得不承认,袁世凯这一决定确实负担着极其沉重的压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有非凡的意义。在广东战争之前,袁世凯一心一意都把目光锁定在国内,他的大思路就是一定要先稳定国家内部的裂痕,而为了完成这个的大目标,甚至可以放弃和牺牲很多国家利益。可是在广东战争之后,一战彻底把袁世凯打醒了过来,他着实没料到自己引起为傲的北洋军已经难堪重任,地方军阀的实力大大超乎想像。 虽然袁世凯内心很忧虑也很失望,但好在他大风大浪熬到今时今日,自己手里掌握的大权依然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优势。因此,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北洋军与地方的关系,“强硬”可是一种原则和风格,可未必是一如既往的手段。就好比在应付广东战争的事情上,无论如何吴绍霆是自己的眼中钉,但这个钉子刺入的太深,贸然拔掉只会伤及本身,所以强硬在这个环节上是绝不可为。 既然之前的大思路行不通,袁世凯也不会固步自封、坐以待毙。他虽极不情愿在这个时候开罪于列强,毕竟这个国家还太年轻、太脆弱,很多方面反倒还需要仰仗列强的支持。但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必须弥补广东战争造成的失利阴影,尽量弥补北洋军丢失的威信,另外一方面权衡这次战争的预测,总之是利大于弊。因此北伐蒙古是势在必行。 就在记者通传招待会结束后不久,总统府派人来到国宾招待所,将安排在六月六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消息通知了吴绍霆。虽然派来的人并没有说的太直接,但吴绍霆心里很清楚,袁世凯是希望自己在这次正式发布会上兑现诺言,公开发表支持北洋政府的言论。 让吴绍霆感到颇为欣慰的是,袁世凯并没有强制要求自己公开发表言论的措辞,至于演讲稿完全是由他个人来自行安排。当然,不管怎么样,这次公开发表支持言论对他来说只是一次作秀,所以原则上还是要给足北洋政府面子。他将这件事交给王长龄,好歹对方跟了广东将军很多年打副手,这点文职能力还是不在话下的。 转眼到了当日,总统府派来一辆小轿车迎接吴绍霆前往发布会现场。 场地就设在怀仁堂大门口的小空地上,布置的虽然没有授勋仪式上那么庄严,但好歹有规有模、有板有眼。主持这次发布会的人并不是总统府秘书长,也不是陆军部的干事,而是外交部长陆宗舆。 陆宗舆,字闰生。浙江海宁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任清政府奉天洋务局总办兼东三省盐各使、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局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总统府财政顾问。1913年底任驻日公使。1916年后任交通银行股东会长、中华汇业银行总理。在段祺瑞指使下,与曹汝霖、章宗祥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向日本大量借款,承认其在中国山东的特权,激起全国人民的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