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墓中有真经 (第2/3页)
山砍柴的樵夫已来到山外。岳群不欲与人相见,背好旅袋跃下树,又向东南行去,天黑时分,进入了终南地界。 终南山,地处长安之南,纵横四百里,千峰叠翠,谷深幽雅,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岳群换上道袍,简单缠了个道结,化作道士,终日在终南山名峰险谷间游走。 餐风饮露,披星戴月,与樵夫为友,帮猎人作套,逢观必进,遇洞即探。终从一小道观老道士口中得知,太乙峰旁十里处,有一不高山峰,峰顶尚存残垣断壁,相传为宋时全真驻地。 辞别老道,待到山前,发现果然是座好山。山不甚高,约太乙主峰一半上下,占地却广,坡度略缓,山势浑厚,隐隐间散发着渊渟岳峙气势。山脚已难寻山门痕迹,一路上行,果然在密林藤蔓间,开始出现零星经雕琢的石块。半山至山顶之间,树丛间遍布着大量建筑基座的石料,基本可确定为全真派祖庭了。 岳群祭奠了一番后,围着山顶绕了一圈,轻易就确定了后山位置。无他,沿着山体南部窄窄的山梁,只有两个略低点的小山,古墓必定坐落在这其中一山中。 回到前山,岳群寻了个视野开阔且隐蔽之处,坐了下来,静静观察着山间。这一坐就是一日一夜,却是岳群谨慎之处,以防有人有意或无意跟在自己后面,发现自己后续的动作。 第二天清晨,确定身后无人的岳群,转回了后山,藏好随身的旅袋后,开始查探山间小溪的状况。两座后山中,小溪不过四条,岳群轻易就确定了正确位置——只有一条小溪是从山洞中流出。 岳群转到山洞对面的山上,又观察了一日,才决定进入山洞。 穿上特制的水靠,背好经过防水处理的包裹与四个火把,岳群进入了山洞。水靠只到胸口,是因为岳群一开始就打算趟水进去,尽量避免潜水。毕竟溶洞隧道中漆黑无光,也不知是否会出现岔路,万一潜错了方向,一旦气囊空气用尽,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岳群决定,如果洞中水深不及顶,今天就进洞查看。如水流没及顶部,就只能指望下雪前看水位是否降到相应位置了。 趟着小腿深的溪水斜斜上行,直到回头看不见洞口亮光,岳群取下背着的一个火把,用火镰点燃,就着火光观察洞壁水痕。现在水位不到一尺,最高水痕在三尺上下,也就是现在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水量了。 走了二十分钟左右,一直没多大变化水位开始缓慢升高,却是开始微微下坡。三十分钟后,岳群停住了脚步,此时水位已经到了水靠的边缘。岳群身高一米七五左右,水靠高度在一米四上下,再往前走,冰凉的溪水就要浸湿衣裳了。 岳群举起火把笔划了一下,水面到洞顶尚有一米左右,稍一迟疑,继续向前行去。水慢慢没过胸口,又淹没了双肩,随后盖住了岳群的嘴鼻,直至没了头顶。 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地势比较平坦,水位一直没有淹没洞顶。岳群高举双手,一手抓这点燃的火把,另一只手举着包裹和火把,在水底中潜行。每行走二三十步,岳群就要蹬出水面换口气,并观察前方水面与洞顶是否存在空隙。如此换过八次气后,头顶露出了水面。岳群一阵欣喜,终于进来了。 又行进了几百米,来到一个极大的山中洞xue,上了岸,岳群抬头打量,散射的火把光线照不到洞顶,却发现了隐约的台阶模样。换了套干爽的衣服,擦干包裹外面的水迹,重新背好,沿石阶拾步而上。 台阶四尺来宽,能容两人并肩行走,估计是杨过大侠用利刃削制而成的。岳群心里暗道,果然不愧是千古传唱的情种,这份温柔体贴也是常人难及,却是前人栽树,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