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节 (第2/5页)
也该是玉树临风、一表人才,智慧堆在脸上,眼睛长在脑顶的那种轻狂书生吧?就像是那位自命不凡的余师爷一般。 可是他错了,他看到的不过是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布衣少年,看起来极年轻,笑起来很谦和,样子却有些呆,绝对和什么聪明伶俐沾不上边的。 陆元青听沈白简单介绍过邵鹰此人,他也旁敲侧击地从衙门内众兄弟口中问询过,只得出一个结论——此人极为得力。之前他跟随过的县令之所以这么快得到升迁,皆是因为他们在任期间,破案神速,百姓生活安稳。当然衙差们也说过,之前那任县太爷根本就是个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一切都推给邵鹰去办。可县太爷任满归京之时,竟然没有带走邵捕头,兄弟们都替他不值,邵鹰却只是笑笑。也有人说邵鹰清高,大人邀请了,只是他推辞了,并未跟随罢了。 这个听起来应该精明强干且深谙官场之道的邵鹰本人身形并不魁梧,个子虽很高,但离强健绝对是遥远的。此人扛着一把刀,根本不像一名混迹公门的人,倒像是一个放浪不羁的江湖游侠。只见他自在地走进了沈白的书房,微微眯起的眼睛只是扫了一眼陆元青,便对沈白道:“大人,我回来了。”既没有恭敬行礼,也没有假装客气,直白、干脆。 沈白倒是没有太惊讶,临出京时父亲曾经嘱咐过他,这汴城县必有高人。不然,以政绩优异调回京师的汴城原县令,现任大理寺右寺丞的马四通其人之能,也能将这汴城一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才怪。 自古奇人多怪癖,沈白不以为意,“邵鹰可是让我等好等啊,莱州之行如何?可有收获?” 邵鹰嘿嘿一笑,并不答言,将他一直扛在肩头的大刀往地上一插,然后拉了拉左手上的一条绳子,然后用右手慢慢将左手的绳子缓缓地绕紧,随着那绳子越绕越紧,一个口中塞着破布,双手反剪负于身后,身披枷锁之人,不情不愿地被拉了进来。 陆元青见此情景,不由得发笑,站起身来,绕了那披枷带锁的人一圈,才问道:“敢问邵捕头,这……这个是莱州府府尹大人送予邵铺头的临别大礼吗?” 邵鹰却坏笑道:“这等大礼府尹大人怎么舍得送我?这厮是我查访承安镖局时,趴在墙头偷看我的‘爱慕者’,无奈我不能在莱州久留,只得将他一并带回来了。”一边说一边粗鲁地将那人口中的破布抽出,惹得那人低声呼痛。 陆元青此时才上下打量此人,心中暗想:此人流年不利,栽在邵鹰手中,必是受了一些“特殊照拂”吧?当然陆元青指的不是邵鹰动手揍过他。此人年纪怎么也在四十开外,身形有些干瘦,颌下两撇小油胡,一对小圆眼滴溜溜乱转,看起来极是精明狡猾。看来邵鹰一路上为了防止此人逃脱,必然也是颇费了一些心神。这人脚下的一双鞋早就磨破了,相比之下,邵鹰脚下的鞋子俨然就是新鞋。 陆元青一笑,显然这特殊的照拂不言而喻,为了排遣此人多余的逃跑精力和心神,邵鹰采取了如下方法:他骑马,披枷带锁之人步行,从这人膝盖的破损和泥泞,以及走路的姿势来讲,有可能邵捕头一个心情舒畅,还会来个纵马扬鞭什么的,只是可怜了身后被拴着的这人,披枷带锁的,摔倒之时恐怕也是痛得很…… 此人能随着邵捕头活着抵达这汴城县,也算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基于这种“同情”,陆元青问话极为和气,“这位……这位胡子兄怎么称呼?” 那油胡小圆眼打量了一下陆元青,“大家都叫我魏三爷。” 邵鹰阴笑道:“进了我们衙门,还敢自称爷?老子打的就是你这种‘爷’!”说着,手下不知道在他后颈哪里一按,顿时痛得他是呼爹喊娘,“好汉手下留情,手下留情,小人魏忠明!” 陆元青却是看得心头一凛:这个邵鹰下手的位置十分巧妙,虽然只是一个动作,却足以说明此人是个用刑高手。他熟悉人体,对人身上的每一处痛点和脆弱之处了如指掌。在这样的人手下,死不是最可怕的,生不如死才是。 明朝多酷吏,从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来,这种心狠手辣的酷吏就在明朝历代帝王间几起几落,从不曾消失过。在这样的酷吏面前,所有清高的人最终都会低下他们高贵的头;再坚硬的牙齿,他们也能一颗颗给你敲碎。除非你开口,否则等待你的,就是永不休止的折磨。到了那个时候,你会觉得死对你来说,才是一种恩赐和解脱。 陆元青想到这些,一时间有些悲凉之感,虽然这个魏忠明显然与此案脱不了干系,但他还是轻轻摇了摇头,直截了当问道:“这位魏三爷,你可识得刘大成?” 采花郎(19)承安旧事 那魏忠明闻言,小黑圆眼骨碌碌乱转,低着嗓子道:“什么刘大成,刘二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