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不做贤良妇_第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节 (第2/3页)

得恩爱夫妻;只是那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却叫她放心不下,将梁京里的人家想了一回,又将骆家长辈的心思思量一番,想着自己个已经将人媳妇能做的都做了,下面凭骆家要娶了谁给骆丹枫做续弦,也难有人比得过她,如此,自己虽死了,也能压着那后来人一头;再者说,依她看来,那骆家长辈定要依着她的性子给骆丹枫再寻续弦。如此想着,她心里就安定了,暗道若随了她,那续弦即便不能将她的儿女视若己出,也不敢欺负了他们。

    将自己身后之事替儿女思量完,柳檀云见四个奶娘齐齐进来,看了她们一眼,因钱mama是四个奶娘中的头领,柳檀云懂事之后,多是钱mama照管着柳檀云,因此柳檀云与钱mama熟稔的很。

    只是虽是熟稔,却不亲密。

    原来钱mama是柳老夫人那边出来的人,此人行事看似方正,却爱借着柳老夫人那边的威风镇压其他三位奶娘。且素来爱跟柳檀云提她母亲钱嬷嬷当初是如何伺候柳老夫人的,柳老夫人自幼又是如何如何做的。便连柳檀云也要谦让她三分,不然这钱mama虽不动声色,也要闹出一场是非来。

    柳檀云对其他两位mama却不大相熟,依稀记得这赵mama最是嘴碎,主人家的鸡毛蒜皮也够她与外头人说上几日,孙mama最爱吃酒打牌,为这事耽误不少差事。这两位mama随着柳檀云进了骆家,也没少给柳檀云惹事。后头柳檀云在骆家羽翼丰满了,就借着奴大欺主,将这两人都打发了。

    至于那眼生的李mama,柳檀云望了她一眼,见这几日都是这李mama周到地指点着其他三位如何,暗道如今这位李mama才是四个奶娘中的头领,心想论起周全谨慎,这李mama绝不输给钱mama,但最后却被钱mama压下去,被其他三个挤兑了,说来说去,大抵还是因李mama是吕氏带过来的人,论起在柳家的势力不及那钱mama。

    却说这晟安国公府才落成不过二十年,何以府中势力这般错综复杂,连做个奶娘都要明争暗斗一番,那就要从这国公府的老底说起。

    未得国公这爵位前,柳家便小有名气,不为旁的,乃是因顾家之女竟下嫁做了柳家妇。

    三王之乱前,顾家乃是第一名门望族,族中出过两位皇后,若说富可敌国、权倾朝野也不为过。

    顾氏也便是如今的柳老夫人,自幼便有谋算,为人克己老成,嫁入柳家后,先后生下柳易、柳简两子,并柳沙一女。柳老太爷在世时忌惮顾家,一辈子小心翼翼唯恐行差踏错,将家中内外事都放手由着柳老夫人做主。许是心中苦闷,柳老太爷年不过三十六就离世了。

    柳老太爷过世后,柳老夫人在柳家更是无人敢违抗。

    柳老爷柳易原配欧氏因在柳老夫人寿辰上被柳老夫人的丫头弄脏了衣裳骂了那丫头一句,便被柳老夫人拿着不孝之名逼着柳老爷休了欧氏。

    欧氏回家不过两月,就觉已有身孕,待要请人说项再回了柳家,却听说柳老夫人早做主给柳易另娶了戚家女儿。

    欧氏自觉柳老夫人令柳老爷休妻是早有预谋,因此叫人给柳老爷去了信,信中痛骂柳老爷无情无义。

    柳老爷原先跟欧氏也算夫唱妇随,此时收了欧氏的信,羞愧难当,就去跪求柳老夫人让他接了欧氏回来。柳老夫人听了柳老爷的话,却说欧氏回家两月,腹中孩儿未必是柳家子孙。

    于是欧氏在娘家生下一子后,就抑郁而终。

    柳老爷到底顾念着夫妻、父子之情,不忍儿子无名无分地养在欧家,悖了柳老夫人的意思愣是将那孩子接了回来,取名柳孟炎。柳孟炎虽是长子,却又不是嫡长子,且被柳老夫人质疑生父,就这么不尴不尬地养在柳家。

    随后戚氏生下一子柳仲寒,柳孟炎的身份就越发难堪起来。

    因此柳老爷有心补偿,就疼爱柳孟炎远胜柳仲寒。

    柳孟炎幼时不懂事,听有心人挑拨,得知亲娘欧氏一事,便义气用事地说了句定要寻了那丫头报仇。

    谁知,这话兜兜转转进了柳老夫人耳朵,就成了“定要寻那老妇报仇”,于是柳老夫人也不顾那柳孟炎不过几岁顽童,叫人将他痛打一通。

    柳孟炎少不更事,见柳老夫人厌恶他,又被柳老夫人打怕了,于是有意无意避着柳老夫人。

    柳老夫人见此,越发不喜欢他,又常对人说柳孟炎不及柳仲寒孝顺,并在柳孟炎考取童试时,不念祖孙之情对外点明柳孟炎德行有亏,只说柳孟炎幼时便立誓要杀她。柳老夫人乃是柳孟炎亲祖母,旁人自然不疑有他。

    于是乎柳孟炎虽有满腹才华,却名落孙山,且声名狼藉。

    也因为此事,原先尚且十分孝顺柳老夫人的柳老爷,与柳老夫人母子间生了嫌隙,往日里柳老爷遇事尚且与柳老夫人商议,后头就宁愿自己横冲直撞撞破头,也不去请教柳老夫人。

    三王之乱时,柳老夫人主张柳老爷去保三王,柳老爷却一意孤行效忠皇帝。

    等三王之乱平定后,虽柳老爷选对了主公,被封为晟安国公,柳老夫人也不见十分欢喜。

    柳老爷得势后,不忍柳孟炎满腔壮志难酬,一身才华虚付,又使人上了折子陈说当年之事实属误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