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一章 印象伊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印象伊朗 (第9/17页)

圆顶、洞xue般的金色正门与两座华美的迈纳勒。整座建筑的表面装饰全由优质精美的马赛克釉砖镶嵌而成,寺院周围两层骑楼拱廊里的房间专门用于讲学和聚会。

    马什哈德还有纳迪尔沙等人的陵墓以及新建的伊斯兰大学,最有趣的要属三座博物馆。

    古兰经博物馆里收藏着各种精美的镀金《古兰经》抄本,其中最古老的一套版本用库法体抄写在鹿皮上,据说是7世纪的遗物。阿斯坦·古都斯博物馆是伊朗国内藏品最丰富,最优美的博物馆之一,馆内展出了大量的地毯、挂毯、铭文、基石与釉砖样品。这里的邮票博物馆是伊朗国内最大的一座邮票博物馆,里面展出18个国家的邮票与恺加王朝以后的伊朗邮票,展品超过了5万张。

    纳迪尔沙墓

    纳迪尔沙是伊朗阿夫沙尔王朝开国君主,现存的陵墓是20世纪50年代在原址上修建的。

    此外,这座城市亦建有四大公园和三大巴扎。四大公园是指密拉特公园、瓦基尔·阿巴德公园、库赫·圣吉公园和米尔朝·库恰克·汗尼·江伽利公园。公园里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处处可见平阔的草地、宁静的湖水,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大巴扎是指里达巴扎、萨劳亦巴扎和库韦梯巴扎,素来是购物者的必游之地。

    古老的建筑与新兴的商业市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浓郁古韵与时尚气息也在随时交融并汇,马什哈德在重重叠叠的城市影像中变得愈来愈鲜明动人。

    伊斯法罕

    古丝路的南线要站

    漫长的丝绸之路带动一大批都城走向繁荣兴盛,远在伊朗的伊斯法罕也因此而蒙受恩泽成为丝路南线上的一座重地要站。如今数千年过去,丝绸之路犹在,古老都城却已换了模样,在岁月风霜的浸yin之下变成一座承载着深厚古韵的历史名城。

    ◎痛苦与荣耀的缩影

    伊斯法罕商业上的繁荣令人惊叹,出产的传统手工艺品闻名遐迩。这件手工制作的工艺品颜色饱满,精美细腻。

    伊斯法罕处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之中,深居伊朗腹地,又是丝绸之路上的南线要站,不可避免地被历代兵家视为征战之地。在波斯帝国兴盛之时,它便是各路军马的集结之处,因此波斯人为其取名“伊斯法罕”,意即“驻军部队”。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伊斯法罕已初具都市规模。那时候,它正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居鲁士二世的统治之下。到了公元前330年左右,骁勇善战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大军压境而来,波斯一带饱受屠戮之苦,伊斯法罕也陷于连绵战火中。一座辉煌的都城也许只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才能涅槃重生。在其后的塞琉古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萨珊王朝时期,伊斯法罕虽然屡遭重创但总能复兴盛起,而且在每一次兴起之后,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声名也越传越远。

    当时间推进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来到波斯大地,他们在给这片土地带来战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鲜而蓬勃的活力——阿拉伯文明与波斯文明交融碰撞,伊斯法罕开始展示伊斯兰时期的繁华与荣耀。

    伊斯法罕街景

    城市街道整洁干净,很难看到特别高的建筑,这是为了保护散布城中的大量名胜古迹。

    然而,战争的伤痛并未停止。11世纪~14世纪里,塞尔柱人、蒙古人及帖木儿大军相继袭击又相继离去,他们掀起了战争带来了苦难,离去时留下一座遍体鳞伤的城,伊斯法罕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痛苦辗转。16世纪以后,当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萨法维王朝拉开序幕,它在阿巴斯一世的帝国版图中取代了加兹温,成为新王朝的新王都。

    在萨法维王朝统治之下,伊斯法罕进入鼎盛时期,一大批宫殿、园林、桥梁、道路和清真寺相继建起。那时候,城里城外交通纵横,四方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连绵不绝的商队满载着珠宝玉石、丝绸铜器重重涌来,60万人在庞大的城市里穿梭奔忙。据1664年~1667年居住在此的法国商人记载:当时市内有162座清真寺、48所经学堂、173个公共浴池,182家商队客店。在这个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流露出难以遮掩的富贵之气——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伊斯法罕半天下”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18世纪,阿富汗人挥鞭而来,伊斯法罕人口锐减,一蹶不振。直到巴列维王朝,这里的许多历史建筑才得以修复,并建起了一座座工业区,伊斯法罕才得到渐渐兴盛。这座几经战火洗礼的老城重新站立之后,在最近一个多世纪里快步发展,迅速荣升为伊斯法罕省的省会与伊朗第三大城市。

    在伊朗历史上,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像伊斯法罕一样,成为伊朗古代历史最痛苦且最荣耀的一个缩影。而且,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深厚底韵也令伊朗境内的其他历史名城难以比肩。

    伊玛目广场旁的小店

    广场四周有很多出售波斯工艺品的小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