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四章 历久弥新的文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历久弥新的文化 (第8/11页)

015年7月落下帷幕,共有12个国家的12部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最终夺得“圣乔治金奖”的是艾瓦罗·希斯特夫的作品《失败者》。

    伟大导师列宁

    列宁的原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这个名字只是一个笔名。他是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本人亦被追随者普遍认为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也被列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列宁主义的诞生

    1870年,列宁出生于伏尔加河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哥哥亚历山大本是喀山大学的优等生,后来因为参加行刺沙皇的行动而被处死。

    在莫斯科发表演说的列宁

    1887年,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不久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紧接着被逮捕流放。结束这段不幸的遭遇后,列宁开始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共产主义者。1895年,他在圣彼得堡建起“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当年年底又被逮捕入狱。度过一年多的牢狱生活,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笔名,并与克鲁普斯卡娅结婚。

    1900年,第二次流放结束后,列宁回到了圣彼得堡。没过多久,他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火星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于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宣布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该党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领导两次国内革命

    1905年11月,俄国爆发革命,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同年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他开始第三次流亡,并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著作。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他的领导下,俄国人民于当年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年,在某次公开演讲中,列宁遭到枪击,虽然保住了生命,身体状况却从此每况愈下。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俄国进入苏联时期,全国的经济建设逐步转向正轨。这时候,列宁也进入了生命晚期,但他忍住病痛,坚持口授《论合作制》等文章。1923年,他的病情持续恶化,第二年不幸辞世,终年54岁。

    苏联修改历法

    直到1918年,俄国仍然沿用古老的儒略历。该历法比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格里高利历滞后13天。新生的苏联政权将1918年1月31日变更为2月14日(跳过了2月1日至13日),一下子让俄国赶上了世界潮流。这样就能解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于1917年10月25日,而西方普遍认为它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

    “蒙太奇之父”爱森斯坦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来是建筑学术语,是构成和装配的意思,后来派生为电影艺术的专有名词,意思是指把一些不同地点不同角度摄制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创造另一种全新的含义——俄罗斯的一位电影天才由于首次运用这种电影技术而被称作“蒙太奇之父”。

    ◎《聪明人》是个“杂技剧”

    1898年,谢尔盖·爱森斯坦出生在俄国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里。小时候,他就在表演方面颇具天赋,时常惟妙惟肖地模仿马戏里的丑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中学毕业后,爱森斯坦谨遵父亲的意愿,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由于志不在此,他倍觉课程枯燥,最后下定决心转入美术学校,开始学习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绘画作品、日本歌舞伎、精神分析学、社会理论著作……这些看上去丝毫没有关联的专业,爱森斯坦却学得如鱼得水、互不冲突。进入军队后,爱森斯坦一方面担任军事工程师,一方面在军人俱乐部里担任导演和布景师。1920年,他退役进入剧院当了布景师,接下来两年内一直在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

    1923年,爱森斯坦导演了第一部话剧《聪明人》。他为这部话剧设计了一个类似马戏场的圆形表演空间,完全摆脱传统舞台的限制,让演员与观众可以直接进行感情交流。剧情被分成几幕,分别在不同的表演区进行,由几十个杂技马戏表演段落构成,其间加以讽刺歌舞和俚曲小调,甚至将一部表现主人公回忆场景的电影短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的创新不止于此,他还为剧中人物设计了一系列表达内心情绪的方式,比如借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