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被误认是神明以后_第346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6页 (第2/2页)


    但对于更加擅长几何学和建筑设计的埃及和希腊人,他们似乎还是更加喜欢使用十进制。

    两种进制的混合使用,也让工匠之间的沟通出现了很多问题。

    不得已,伊南干脆决定:还是我来吧!

    她要引入的,自然是“阿拉伯数字”,也就是印度数字。

    虽然将来所有这些进制都将被数字世界的二进制所统一,但是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推动人类的数学大踏步的向前迈进的,还是十进制记数法和那些来自印度的数码符号。

    她现在所站的这个时点,距离印度人发明他们的数字,大约还有9个世纪。伊南这么做看似有些拔苗助长了。

    但事实上她带来的变化不能算是巨大:这个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十进制记数法。她所做的事实上只是引进了一套比较容易书写的十进制数码符号罢了。

    她还很清楚地记得她出发前往古代之前,丹尼尔对她说过的话:如果真是“揠苗助长”,历史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

    也就是说,她现在引入了“阿拉伯数字”,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在这个时代只会把它当做与希腊数字、罗马数字类似体系的符号来使用,而不会发展出更加高级的数学。

    因此她并不太担心。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伊南开始向所有的工匠推销她这样一套可以“弥合差异”的“新”数字系统。

    在巴别塔的工地附近,到处都可以看见来自各地的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对照表”,方便使用不同数字的埃及人、希腊人一一对照,也方便巴比伦人使用不同进制进行转换。

    除了这些大型“对照表”之外,伊南也尽职尽责地每天在巴别塔工地的各处巡视,充当这些工匠之间的翻译官和调解员。

    偌大的工程,由来自各地的不同工匠负责,磕磕碰碰总是少不了的。

    伊南给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工具(白板与炭笔)与基础(十进制数字系统),也提供了友好沟通的三句话。

    但是这并不总能解决一切矛盾。

    有时来自不同地方的工匠能够为了相左的意见争得脸红脖子粗,最后大家干脆都用自己的语言骂街——反正对方也听不懂,能出出气也是好的。

    但只要伊南出现在他们身边,所有的工匠会先是惊讶地都跳起来,然后相互看看,彼此鞠躬行礼,互相道声“对不起”,就立即平了气——比什么都管用。

    随后伊南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将有些不太方便用纸笔表现的沟通内容翻译给另一方知道。

    翻译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恍然大悟,彼此理解,然后在伊南的帮助下,共同找出解决方案,皆大欢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