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1节 (第3/3页)
,下一刻就能够聊起华国的诸子百家、宗教脉络。 他们这些编剧肚子中都有些知识,可越是如此,他们和秦砚聊天的时候,月容易产生自卑感与自我怀疑。 这真的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导演,能够积累的丰富知识? 当然所有学习到的知识中,最让赵广仁所感触的还是秦砚准备实行的编剧模式。 如果说历史、文化、生活知识,还能够靠时间去慢慢积累和提升,那商业化、产业化的剧本创作,真的让赵广仁他们耳目一新。 先由公司提出创作计划,如果编剧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这个项目,便提交申请。 通过整个公司和同业的层层评比、审核、调研,最有挑选出剧本,获得真正立项的机会。 这套工业体系看上去在限制编剧的创作能力,但有恰恰相反,因为公司给出主题的时候,并不会直接限制编剧们的发挥。 他们只会给一个大体的方向,让编剧们自由发挥、创造故事。 只要能够保留整个框架和体系,编剧可以提交充满了自己想象剧本。 什么时候让主角死亡,遇到些什么样的配角,反应什么主题……甚至只要你的剧本足够好,你完全可以给出一个超越想象的结局。 可以说这样的剧本创作模式兼具了工业效率和个人艺术的优点。 当然,艺术性可能比不上那些完全独立的剧本,但起码能够创作出“不差”的剧本。 真正让赵广仁他们所感动的是,秦砚无论多么忙碌,只要答应讲课,一定不会爽约。 有的时候秦砚在拍电影,实在脱不开身,秦砚也会把相应的讲课材料发给他们,然后找时间补上。 在秦砚在国内的时候,可能头一天还在外地参加某个活动,第二天就立刻飞回平城给他们讲课。 除了讲课外,他们也会有自己内部的研讨。 编剧各有所长,这样的研讨会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对方,知道谁更擅长于人物角色的刻画,谁更擅长于宏大的叙事,谁更擅长于感情的发展。 一开始他们也会藏私,都想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将自己的灵感、经验藏着。奈何秦砚的存在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标杆。 有着这样一位组织者,只能说是他们的幸运。 最超乎想象的是,在经过半年的培训后,秦砚给他们提供了编剧合同,当然愿不愿意签约完全是个人选择,并不影响学习班的资格。 有两种模式的合同,一中是直接成为正式员工,固定工资加提成的模式。 当然需要承担一定量日常性的工作,比如华砚公司以后剧本的审核、评分等工作。 而另外一中合同,则是外聘合同,或者说是会员合同,内容只涉及剧本交易等非强制性内容。 华砚公司以后会成立一个编剧写会,负责向其他影业公司推荐剧本,收取一部分的中介费用。 虽然这还只是蓝图,但已经足够让人激动,要知道绝大部分编剧在和影视公司谈合同的时候,都没有议价权。 人轻言微,无力抵抗。 但华砚却可以,根据华砚准备构建的编剧公会,剧本可以获得更客观的评价,起码不会出现几千、几万,连署名权都没有的枪手剧本了。 而且华砚并不会因为固定员工而压低剧本价格,甚至还有一些优先推荐的福利。 学习班绝大多数的编剧都选择了与华砚签约。 现在大陆影视公司中,愿意给编剧们提供基础工资的公司就只有华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