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2节 (第3/3页)
间,每一个观众似乎都闻到了醇正的酒香! 华国历史上,名酒、好酒何止百种! 这一刻,全部通过特效的技术汇聚在同一个画面之中。 这就是秦砚的第三支宣传片——《酒》。 其实对于酒,大家态度都很微妙。 华国历史之上,酒绝对不可可少。可问题是,对于酒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瘾、浪费粮食、酒后犯错…… 酒虽然是一个文化符号,可并不是最完美无缺的符号。 很多人都觉得秦砚选了“酒”这个主题稍微有一点的肤浅。 既然要写要讲“酒”,那为什么就不直接讲“酒与诗歌”,这明显更能代表华国的历史。 他们不知道的是,秦砚选择“酒”,同样是为了契合世界的主流审美。 这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符号,而绝大部分的符号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的确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诗歌、文学、美术,它们才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可是不同民族之间,连文字都根本没有办法相互理解,如何让他们理解华国的诗歌呢? 相反,像“酒”这种纯粹依靠味觉就能产生通感的符号,才能对视频观众们产生最为直接的吸引力。 绝大多数的华国人,第一次看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文学作品,绝对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崇拜之情。 但如果是看到西方的美食、美酒,身体却会出现相应的反应,无论是唾液还是胃液的分泌,都会让人产生向往的情绪。 当《酒》的宣传片在西方公布后,立刻让西方产生了对于华国酒文化的兴趣。 原来,华国也有好酒吗? 试问哪个爱酒之人,不想多尝尝世界各国的美酒? 世界八大烈酒,其中就有华国白酒,然而华国白酒却一直没能彻底走向世界。 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 而且秦砚研究过世界文化,在各国文化中,酒文化的认同感甚至还要高于美术文化、诗歌文化! 大家都借酒壮胆,用就来表达庆祝,用酒来产生灵感……秦砚通过《酒》唤起各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的回忆。 先好奇,再接受!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前往华国,不是为了奥运会,也不是为了秦砚,就是单纯想寻找美食与美酒。 比起精神的结晶,口腹之欲明显更具有直接的吸引力! 在对于华国越发感兴趣的同时,很多观众都隐隐约约发现,《酒》有和之前的《剑》、《食》有些许的不同。 尤其是专业人士,他们很快就发现,无论是拍摄技巧还是剧情流畅度,《酒》都比它的前辈们弱上一两分。 难道是秦砚发挥不稳定? 不可能。 如果秦砚的导演水平真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早就被人拉出来批评无数次了。 就是因为从技术层面,找不到秦砚的缺点,所以对于秦砚的争议都是思想、人品、素养这些虚无缥缈的内容。 当看到最后的演职人员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秦砚这一次不再是编剧,不再是摄影,他只是导演! 而编剧和摄影一栏,都出现了圈子里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绝对是新人。 国外观众们对于这些变化倒是没有特别大的反应,毕竟他们对秦砚还只能算欣赏,算不上崇拜。 但是国内的观众尤其是业内人士,却感觉到了震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