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九十五章 烙画(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 烙画(2) (第9/11页)

烙画”这个词出现了。]在第十九世纪末,alfredsart发现,水性涂料可应用在烙画上,提高了烙画工艺的表现力,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电热丝烙画机的完善让烙画工艺空前发展,各种烙画物品受到欢迎。在那个时代。烙画还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欧洲,许多地区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弗兰德斯,以及阿根廷,美国南部,形成现代烙画艺术。

    在国内,我们一般想起烙画,基本上想到的都是葫芦烙画。因为我们平常能看到的烙画,主要体现在葫芦上,即使是在葫芦创作者那里,相对于雕刻或者彩绘等等,烙画这个体裁和技法,也是占了绝对主打的位置。实际上,国内的烙画,也分很多题材和风格。传统工艺除了葫芦,还有宣纸烙画,檀香扇烙画,木板烙画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类型。

    这里的葫芦烙画作品,基本是获奖作品,可以代表国内较高水平。

    传统烙画围绕着工具的改良,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没有电的时代,烙画艺人一般采用油灯加热,就是把铁签子从油灯的火焰中心穿过去,这样保持烙画笔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在介质上烙画。但是画笔的自由度严重受限,而且油烟熏人,对人的眼睛和肺部都有损伤,所以是很艰苦的工艺。有电以后艺人曾经用自己改良的电子用电烙铁烙画,但是沉重,不方便,笔触不够丰富。直到有现代烙画机的出现,烙画才成为识者广泛的艺术。

    现代西方的烙画艺术,发展非常完善,主要的介质还是以木质为主。在葫芦上烙画,也不是单纯的只使用这一种单一的工艺。往往结合雕刻和彩绘,纸上和帆布上烙画更是以水彩相辅,效果非常厚实和丰富。

    烙画对于西方艺术家来说,实际上就是素描。加彩绘的是淡彩素描。在素描和油画的审美心理的底子下,很自然的追求造型的质感和层次的丰富。

    国内的烙画,实际上就是国画,永远都有水墨的思维在里面,所以不是很主动的去追求质感和调子。也因为国画的思维惯性,也不太追求色彩的丰富性。在技法上强调笔触的丰富性,细节的细腻性,在方寸之地特别深入的去探求。可以说,西方的烙画是博的广的,我们的烙画是渊的深的。

    素描讲求层次的表现和训练。素描样的调子表现什么样的内容,是顺理成章的。不同的笔触头,也是为了丰富表现力的达到。

    先用侧刀开轮廓,然后进入细节整理,西方式的严谨。但是最终都为调子和层次服务。

    在葫芦上,烙画即作为整体造型服务的一部分,从未是全部。

    这是纸上烙画。

    非常清晰最终表现的是什么。国内的烙画,似乎总是在为了烙画而烙画,炫的是技法,对工艺本身津津乐道的结果是,内容反而是第二位的了。

    “植物玉”菩提子仁上的微型烙画。

    不同民族的烙画,必然有她不同的风格和工艺技巧,西方的艺术,雄厚而直白,一眼到底。我们的烙画,最终与西方烙画的本质区别,应该来自对自我传统美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发挥出我们民族精致,内涵深厚的特质,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烙画艺术体系,把老祖宗的东西,玩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

    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

    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先民们已在此创造了远古文明。此后成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吕之国。春秋设宛邑,宛已成冶铁中心、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秦置南阳郡。

    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成为洛阳陪都,所以南阳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历史上,南阳历为郡府治所,“南据荆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从而为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