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椰雕(1) (第3/4页)
挥洒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该志的《酒》诗,也描述过向朝廷进贡椰雕酒的生动情景:“采篚择供贡,扶持上天街“。 黄庭坚也写过一首答谢友人赠送椰雕茶具的诗“硕果不食寒林消,剖而器之如悬饱。故人相见各贫病,且可烹茶为酒肴”。可见,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这种材质简单,可制作出精美椰雕用品的器具。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两代时,海南的椰雕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成为皇朝贡品,故有“天南贡品”之誉。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有关于椰雕的记载。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 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椰雕墨盒“。到了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1894年,从美国来海南传教的斯凯尔福小姐在《海南的家庭工业》一文中对海南椰雕作了记述“椰雕被用来做成形形色色实用的或装饰的器具,当它们涂上融合了蜂蜡的油漆而变得光彩夺目,或是用镀金的文字来加以装饰的时候,就成了一件件货真价实的艺术品。” 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海南椰雕一度沉寂。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抗战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海南各地,椰雕艺人流离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销一度中断。 在300年前,道富村就有了椰雕工艺厂。195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椰雕工艺厂。1958年,道富村椰雕老艺人文必得参加北京群英会,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文必得老人即席表演椰雕茶具赠送。 上世纪六十年代,海南椰雕有近百种展品参加国际特产展览会,部分艺人还被邀远赴非洲、南美洲培训当地徒弟并帮助建厂。 1999年澳门回归时,海南省政府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赠送的纪念品就是海南椰雕花瓶嵌贝作品。这对花瓶最大直径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体与镂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数条“回”字形状的花边横向围绕瓶身,瓶身画面上每株椰树结有9个椰果,衬以9片树叶,寓意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这对花瓶由30名工匠耗时10个月完成,堪称海南椰雕史上的奇迹。 海南椰雕制作技艺精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2008年6月7日,椰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东郊椰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神州大地,物华天宝。美丽的海南这一片热土盛产着迷人的椰子树,养育着淳朴勤劳、聪颖智慧的华夏儿女。 在海口市大致坡镇金堆村委会美贴村,居住着一户椰雕手工艺术人家,男主人叫朱凡,他精心专注手工椰雕20余年,创作出许多精美的椰雕作品,是一个有名的椰雕工艺师。 他以独有的朴质、悟性,执着的匠心精神,凭着一把雕刻刀雕刻出他的匠心之美。 周末,天空时而飘着雨,时而停,我们慕名而来美贴村。 美贴村是个美丽的村庄,村前池塘绿波荡漾,村旁村后古树参天。 这里有明代进士冯颙的故居遗址,也是清末爱国诗人冯骥声的故里。 我们进走朱凡的家,这是一座传统的民居院子,院子场地较大,树木林立,枝繁叶茂,散养的农家鸡在觅食。 恰如陶渊明笔下的“采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 朱凡停下手中的活,拿出他的宝贝作品给我们欣赏,并一一介绍,让我们真正明白每一件椰雕工艺作品的涵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