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三章 原始黎陶(3) (第2/2页)
,该制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当时80岁高龄的羊拜亮是这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最早知道黎族原始制陶是看了一位女摄影师的着作《海南黎村苗寨》,书有详细记录与介绍了这鲜为人知的古老制陶传统。书中露天烧陶的照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个身着黎族服装的妇女围着火堆烧东西,在我看来以为是黎族的巫术。 这份神秘,一直在吸引着我,直到这一天,我终于来到保突村,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将失传的古老传统。 也许很多人都去陶艺吧玩过,对制陶不以为然。在这里我有必要说明一下,黎族制陶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制陶,它有一个专业的名词泥条盘筑制陶。 这名称听起来有点不容易理解,但其实很形象,它就是用泥条先盘筑成器物形状,然后再加工。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黎族非常原始的制陶技艺。 据说是新石器时期产物,这么古老的技艺能够保留到今天,着实令人吃惊,在同时我们又应该而很庆幸,有机会感受古老的历史文明,而黎族人在这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海南昌江石碌镇保突村羊拜亮老人一生从事制陶。 在这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这样的古老技艺就如大熊猫一样,濒危又珍贵,羊拜亮老人成为国家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我们一来到羊拜亮老人家,已经看到她老人家坐在门口欢迎我们,她身旁放了不少她做的陶器,看见我们拍照,她嘴里不停地说,人老了拍照不像了。 我们说,阿婆你在我们心目当中比我们都美,老人就笑了。我们在边忙拍照,而老人的家人孙媳妇等女人已经忙碌起来了,从家里搬出了制陶的工具,一条木板和以大团制陶的泥土。 老人的孙媳妇文亚芬说,这些制陶用的泥土是一种灰色黏土,要去几公里远的地挖回来的,挖回来后要先晒干,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碎,再用筛子筛,反复多次把土筛到剩下的那些细细的粉末才能用。 文亚芬在泥上倒点水就在木板上臼起泥土来,接着拌成泥团,像和面一样把土和匀,来回揉,那木板咭咭响,我们看着她弄得好费劲,她不好意思笑了笑说,土有点硬。 土和好后,她取出一块泥团拿到板凳上,铺压成薄饼状以后,再移到已铺好布的方凳上,用一根削尖磨薄的竹棍把薄饼划成圆,陶底就做好了。 她又取一块和好的泥团搓成条状,沿着陶底粘好,再捏扁。这样一层层绕粘了四圈后,一件形似钵状的陶皿就有眉目了。然后再压实、抹平、抹光。抹光的时候是用了一片蚌壳,这照片我拍了下来。我们更期待的是生火烧陶,但文亚芬说,做好的陶坯还要晒上6至8天,完全晒干后,才开始烧陶。 我们听到这里,不免略有失望。我们中有人迫不及待,追问要怎么样烧呢在地上先铺上一层木材,把陶坯放上去,然后生火烧,当木柴烧成炭时,再把干稻草铺在陶坯上面,要2到3个小时才能烧好。文亚芬这样说,我们也只能想象了,很期待以后有机会现场看一次烧陶。 羊拜亮老人今年已经将近90高寿,老人家现在已经不亲自制陶了,她把这古老的制陶技艺传给了她的孙媳妇。或许你要问,为什么不传给她的儿子。这里面就有故事可以讲了。 根据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资料,这古老的制陶技艺是“女制陶男莫近”。为什么男莫近这个是因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妇女的地位很不稳定。黎族地区为了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男人遭遇不测时能有一门手艺维持生计,于是把制陶变成女人特有的手艺。这一点上看,黎族妇女比汉族的妇女地位高多了。 黎族人为什么要制陶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陶罐,用来装米装水,还可以腌酸菜腌鸭蛋。还经常有人挑着水缸等各种陶器到村里卖,在黎族地区也许也是如此吧。 对于黎陶大家还是有点陌生,或许对于黎族的印象,黎绣更能让大家理解。黎陶与黎绣一样,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大家都是以物易物,有人制陶有人做衣服,这样大家可以相互交换,以获取生活必须物品。我们曾经多次走读黎族地区,看到散落在村庄里的陶器,有罐有盘,有高有矮,这或许都是黎族人自己烧制的陶器。 时过境迁,现在已经是大工业时代,商品已经琳琅满目了,对于羊拜亮老人来说,她的陶器也失去了市场,但在另一方面,羊拜亮老人的制陶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