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三章 缂丝(3) (第1/3页)
因为祖上不要说修,做也做过。经过接洽,他前后五次进京。先到故宫仔细研究实物,发现龙袍破损严重,衣袖、胸前、腰间都有碗口大的洞。 故宫方面要求他先做一块与乾隆龙袍一样的布料。他回到苏州后,花了几个月时间制作了一块用在龙袍上的布料,故宫博物院的同志看了很满意,这才签下修补龙袍的合同。 虽然修补过程中没有多大的压力,但修补龙袍也绝非易事。比如故宫方面要求修补龙袍达到与原件同样的技术标准。最难的就是要将丝线做旧,看不出修补痕迹。 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用的丝线在缂制之前也必须做旧,这就增加了一道程序,也需要花更多的功夫,这也是他们王家几代人钻研出来的技艺。 还有,一般的缂丝作品,1厘米的经线上需要缂上40条纬线,而龙袍则需要100条。所以手法上必须拉紧,又不能破坏已经十分脆弱的原件上的丝线。 他和儿子媳妇几个人一起,花了10个月时间,每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才完成了龙袍的修补工作。乾隆皇帝的龙袍修好后送到故宫,他们看了都非常满意。此后故宫博物院多次找我来修补龙袍,还曾派来一位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来我们工作室学习缂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还与王氏缂丝世家王嘉良缂丝工作室在苏州合作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主要对考古出土文物中,辽、金、元时期的缂丝品种以及明朝以后早已失传的多种缂丝工艺进行研究。 主要根据缺损的程度而定,有的是一条龙或龙的头、身子缺损了,有的是花缺了片叶子……修复龙袍有的需要半年,有的需要做一年,一定程度上修复一件龙袍比重新做一件龙袍还要难。 现在,这些事都交给儿子他们去做了。去年儿子王建江就去故宫博物院呆了40多天,专门为了修复清乾隆福寿绵长屏条。 那是2003年开始为首都博物馆复制的1956年定陵出土的一件明万历皇帝穿的缂丝龙袍。其实那是件衮服,就是皇帝的礼服,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的礼服。 民间俗称的龙袍分为朝服和便服两种,有青、红、黄三种基本色,在这三种颜色的基础上根据颜色的深浅不同分出很多种颜色。每件龙袍长28到3米,皇帝穿着时需要穿一双跟高20厘米的特制鞋,并且要穿类似现在裙托一样的东西把龙袍撑住。 这样穿才能凸显皇帝的高大威猛和霸气。不过,皇帝只有上朝时才穿,平时是绝对不会穿的。另外,龙袍的正反面是不一样的。 正面是一条金色的龙,里面则是银色的繁体“龙”字,而这两面是缂在同一层,有些人仿制龙袍,只能把这两面分别缂在两层上,只有他们家传的手艺才能缂在同一层。这件衮服应该是最尊贵的礼服之一。 接到任务的这几个月里,儿子王建江王昌江五次上北京,就仿制龙袍一事和首都博物馆进行研究商讨。他们还专门去定陵看了那件需要仿制的衮服的原样,那应该是明代万历皇帝穿过的一件最奢华的“龙袍”,这件已经风化的龙袍以龙、寿、蝙蝠和火焰图案为主,而且其龙身均为翠绿的孔雀羽,也称“孔雀羽翎龙袍”。 有一年的时间是在研究如何运用4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龙袍织造工艺及破解将十二条龙用孔雀羽翎组合上乘金线缂织而成的“症结”。 因为在复制品用料的选择和颜色的把握上,绝对不能出差错。而那件十二章祝寿如意的衮服极尽奢华,以十二条团龙为主,每条龙体都要以孔雀毛缂织,辅以金线织成的279个万字、256个寿字以及日、月、星、如意、蝙蝠等。 为与原件缂织技法一致,我们采用平织、盘梭、搭梭、字母经等7种织造技艺,光日本进口的金线就用掉了10万米,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