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九章 汝瓷(4) (第2/3页)
存了下来,后来都用上了,这些东西原来很多都是汝瓷的釉料和特殊原料。” 1998年的那次收获令王君子记忆犹新。“当年发掘汝窑遗址时,为了清理地面附属物,推土机推倒了村中一棵桐树,上面粘有很多瓷片,我在树旁边发现黄色泥土,感觉可能是釉料,就捡了一部分。 经过淘洗和分类,用放大镜仔细看,又经过多次试验,我发现这就是宋代汝窑烧制所用的釉料。” 2013年,王君子正式把这些接近宋代汝瓷的作品烧制了出来,与当时宋代制品对比,发现两者的化学成分基本上一致!经过专家评定,这些瓷器的釉面跟宋代差别不大,甚至要好过宋代。 如何识别汝瓷中的上品?王君子说出了自己的经验从入门来说,上乘的汝瓷“没有瑕疵,没有黑点,没有缩釉,没有落渣,颜色纯正。天青色尤其纯正,亮不刺眼,非常含蓄,没有剥离感,非常温润。” 更深层次地讲,上品汝瓷可概括为“天青色,玛瑙釉,看似薄,摸是厚,芝麻钉,釉裹足,体轻巧,内含秀,香灰胎,蝉翼纹,晨星稀,润如玉”。 由于烧造时间短且烧成难度大,汝窑瓷器在南宋时期已有“近尤难得”之记载,流传至今的产品数量不足百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 由于长期在窑炉旁坐着修坯,加上对制作汝瓷作品近乎苛责的自我要求,王君子的颈椎和腰椎都累出了毛病,但他毫不后悔。他想在后半生利用自己的汝瓷技艺展示馆和传习所,培养更多汝瓷技艺传承人和技术人才。 除王君子外,宝丰县还涌现出王国奇、马聚魁、王学锋等一批汝瓷名家和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他们在仿古造型、制胎、配釉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谈到汝瓷,汝州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地方,这不仅是因为汝窑和汝瓷的得名,更因为它承载了汝瓷兴盛、辉煌的历史。 早在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汝州制陶业就已成熟,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煤山、大张、中山寨等都有陶器生产。汝州娴熟的制陶技术为唐宋陶瓷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北宋年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就在汝州,当时汝州辖郏县、龙兴县、鲁山县、伊阳县、叶县、襄县等地,其周边烧造青瓷器的窑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 此外,汝州所辖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和黏土,这些是做汝瓷坯品的原料;同时,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储量丰富的煤和满山的树林、灌木丛,为汝瓷烧造了充足的燃料。 1957年,总理作出尽快恢复汝瓷的指示时,汝窑已衰落凋敝近千年,懂得烧制诀窍的窑工更是寥寥无几。 当时,由民营民生汝瓷厂改制的地方国营临汝县汝瓷厂主要生产粗瓷民用碗、盆,也兼烧瓷缸、耐火砖等。为了恢复汝瓷,该厂建起了试验窑炉,并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为汝瓷后来的试验打下了基础。 为了配合汝瓷用还原火烧成,技术人员又对汝瓷釉色配料进行了改进,以临汝当地产的黄长石、黑石头为主,提高釉内铁的含量。 经过数百次试验,技术人员逐渐摸索出了烧制汝瓷豆绿釉的配方,总结了一套烧成的升温曲线。1964年,汝瓷豆绿釉产品烧制成功。 1973年,临汝县汝瓷厂第一次接受了由国家外贸下的订单,开始批量生产出口。20世纪80年代,随着汝瓷造型设计室、汝瓷实验室、汝瓷原料化验室的组建和汝窑生产设备的改进,汝瓷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先是汝瓷天蓝釉试验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继而是汝瓷17号豆绿釉、汝官窑天青釉、月白釉陆续研制成功,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