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六十六章 手工核雕(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手工核雕(4) (第1/2页)

    因为,这不是工业化生产,而是用一双rou手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入木三分,刀刀见功夫,刀刀见心血。每件作品既是他精湛技艺的结晶,也是他对核雕艺术这门传统工艺深情的体现。

    所谓的核雕是指果核雕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魏学洢的《核舟记》我们至少了解到,明代核雕艺术在广博与精细的结合程度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由于地域的差别,核雕技艺也分为南北两大派,两派之中又有很多小分支。

    而“桃核赵”所传承的阎良核雕正是属于北派西安一脉。此脉可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的山东,斗转星移、几经辗转,最终落户西安。后经由着名核雕老艺人孙光明先生传于赵秉科故而形成阎良一脉,阎良核雕主要以桃核雕刻为主。

    之所以选取桃核雕刻,除了其质地坚硬、取材方便的原因外,就是其有驱邪除灾的作用。其实,早在《山海经》里就有神荼、郁垒两位神人在桃木下捉鬼的传说,后来人们也有了过年时张贴桃符的习俗。

    除此以外,艺人们也常用桃木雕刻各种饰品,供人们佩戴,以期能够在一年中吉祥、幸福、平安。而桃核的质地极为坚硬,数百年不会破裂,佩戴的时间越长则会显得越光滑。

    “三分刻,七分工”,这是“桃核赵”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时也在一刀一刀中践行着它。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套趁手的刀具是很难雕刻出好的作品的,每一件雕刻刀具都是这些核雕艺人根据数十年的经验需要特制而成。

    光刀的种类就有剜刀、刻刀、削刀、刮刀等区分,刀法更是有剜、刻、拨、挑、刮、削等十几种之多。

    光这刀法就够复杂的了,不过相比起雕刻工序来说,自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核雕是在方寸大小的桃核上雕刻,所以它的工艺十分复杂、繁琐,多达几十道。

    首先是选材,主要以桃核为主,需要纹路清晰、质地良好。选好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认真清洗、消毒,为了防止桃核变形,还要放入锅中蒸。

    蒸熟以后,还需要对桃核的表面进行清洗,并一刀一刀剔除掉残余的果rou,以防虫蛀,之后将其置于阴凉干燥处晾干。

    然后根据桃核的特征随形取巧,进行构思雕刻,如果技艺娴熟,自可“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如果技艺生疏,则需要用铅笔勾勒图形后再动笔。

    即便是一个手法娴熟的老艺人,在进行雕刻时也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必须达到眼、心、手合一的状态,否则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更为繁琐的是,在核雕过程中,为了保持纹理清晰,随时要用桃核油进行刷洗。为了防止作品生虫,在作品大致成型后还须将桃仁用细针掏净。

    然后要用砂纸对成型作品进行细致的打磨,打磨完成后再用核桃油浸润擦拭,一件作品经历过这种种繁复的工艺流程才算圆满完成。所谓“慢工出细活”,桃核本就是“细活”,如此雕刻它,就更是细上加细。

    以“桃核赵”为代表的阎良核雕,近年来驰誉世界,国内外好评如潮。阎良核雕属于立体微雕艺术,其长不盈寸、造型生动,于细腻中见柔韧,方寸间显造化,真正显示了佛家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中国的哲学观一直是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就是陆象山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正因为心包宇宙,所以才能在这方寸之间尽显造化。阎良核雕除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选材、工艺以外,最重要的特征恐怕就是民间性了。

    所谓的“民间性”就是说它的题材都是源于生活百态,人伦日用,将民间故事用核雕艺术表现的惟妙惟肖,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虽然取材于生活,但却不流俗,而是在俗中见雅趣。

    这也正契合了中国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点,就是在世俗生活中蕴含着天地境界,这种境界不是高悬于外的,而是表现在日用常行之间的,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阎良核雕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一百零八罗汉佛珠》、《长安八景》、《八仙过海》、《龙舟》、《渔家乐》等。整个桃核长不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