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守店待客 (第4/4页)
过时间的锤炼,终究会发出光芒,淘尽黄沙始见金嘛!即便当时蒙尘,终会有散发光华的一日。 在古玩行业里,无论是明清瓷器,还是唐宋瓷器;无论现代书画,还是古代书画;无论明清玉器,还是高古玉器;无论文房四宝,还是竹木牙角;无论古玩杂项,还是珠宝首饰,行业内都有专门研究和鉴定的高人。像卖瓷器的卢达文、卖古画和古书的邓涛、卖碑帖和新旧书的陈焕科等。琴cao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每个人的专业知识,辩伪经验,都是自己花钱,在市场买来的教训。有知识眼力,便有经济收益,这些识别真伪的要领,商人不会外传,收徒还有先天条件和人品要求,依然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艺传承方式,一对一,点对点,手把手,且一朝为师,终生为师,情同父子。 学古玩需要守得住寂寞,静得下心,吃得了苦,有“三年打杂,十年入行”,乃至“择一业,终一生”的耐心。坐冷板凳,要自甘平凡,但知足常乐,无论行情好,还是市场不旺,始终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祖宗,不必烧香拜佛。要敬畏古董,在看一只碗时,双手捧着,腰向下弯,像是在叩拜祖宗一样毕恭毕敬。在古玩店里,拿一件东西都不能就这么随手“单拿”,得双手“合捧”;递一样东西都不能就这么顺手“捏角递”,得“骑马过”,就像过河从桥上走一样,小心翼翼地从我这手“过”到你的手上。 除非内部交流,或互相帮忙,鉴定也不会说真话,更不会估价。发现卖家拿出来的货有问题,店家只需要把器物的口朝下,轻轻地放在柜台上,以示卖家看着办。 卖主说“鉴宝会专家定价多少”,商家会答,“专家用的是嘴,我们用的是钱,麻烦您出去时,帮我把门关上”。意思是专家的定价,市场不认可。无名无利的事,当今社会几人愿做?满以为撞大运了,没想到撞上一个大陷阱。找专家鉴定,说“真”,你要付钱,说“不对”你也要付钱,他说“不懂”,你会给钱吗?为了钱,专家什么都“懂”了。免费鉴定,你按专家定的价,卖给专家,专家会不会买?现场有没有人要?那么热烈的气氛,高端的机遇,你不试水,跑来冷清清的店里,刺探我的底蕴?毛病! 卖主说“请问我这件藏品,值多少钱”,商家会回,“对不起,我不知道。要不,您动腿,再找别个问一问”。意思是,知道也不能告诉你。如果说多了,你没卖上希望的价格,会觉得忽悠你。如果说便宜了,万一卖个好价钱,又觉得骗你。左右不落好,反而坏口碑,所以卖高卖低自己看着办。 这就是商人,任何时候不把事情做绝、做死,尽量留有余地。生意人嘛,讲究的就是人脉。套马杆的汉子威武雄壮,也会“踩雷”,也会“落坑”。懂就买,不懂就不买,在古玩市场里“不包真假”,这确实是自古约定俗成的“行规”。赝品历朝历代都有,高仿在中国是自古有之的一个产业,花小钱买了大宝贝,这叫做“捡漏”,花大钱买了赝品,叫做“打眼”,万一“打眼”,诉诸公堂的情形非常罕见。再热闹也就做看客吃瓜,看糗,商家绝不多事。各人生意各人做,不得罪顾客,也不得罪同行,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方能赚得到钱。 店家也不是不做买卖,好货都先囤了,这是远见与眼界给的高价,买进是高价,卖出必然价高。留回头客,凭的是手艺。江湖的残酷,正在于此,光有热情可不行,手艺各有千秋,收入各不相同,技艺到位,拼的就是胸襟和气度。真货不摆出来,买卖大都私下熟客交易。仿品在质地、工艺上,与真品非常神似,除了年份不一样,这样的高仿,官仿,御仿,其实也有一定价值,但在交易时另外约定,或明标价码,童叟无欺。 例如一只仿乾隆的花瓶,如标明是“乾隆款”花瓶,一般都知道是仿古瓷瓶,但如果说是乾隆年间的货,民窑精品,或官窑御制,甚至是清宫流散,乾隆《石渠宝笈》》上的东西,就不该了,几百块买个仿品,不伤筋骨,骗取几万,就是伤天害理,骗人几十万,无疑就是犯罪。况且人外有人,一旦事发,必然招灾致祸,凡事有因果,苍天饶过谁? 或是打着收藏的幌子,干点别的,挟带私货,另有算计。境界上不去,视野打不开,进不去高层次的朋友圈,半生都在淤泥里打滚。有的一月,挣一年的钱,有的受苦受累一年,挣不回车票钱。 收藏者为了不花钱找个店家高手鉴定,假借卖古玩,看看商家对藏品的态度,如果不收买,便认为有可能是假货,如果问价收买,便认为是真品。其实商家一看藏品,就明白对方的来意和目地,所以仍然听不到实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