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狡兔三窟 (第3/4页)
承担资金投入和市场风险,所以此前涌跃报名的地产商都望而却步,政府想空手套白狼,成了是政绩,败了没损失,合作的地产商却要落个血本无归,商人岂能甘当冤大尾巴白狼? 公开招标,没地产商响应并追随,退而改为和李氏集团协议招标,却在补交地价上发生分歧。李氏集团想按与企业商谈地皮交换时的地价计算,2003年是地产低潮,开发停滞,尺土寸金。政府要按协议签署时的地价计算,2006年是地产升温,开发热潮,寸土寸金。两种地价计算的差额,在百万之上,李氏自然不能接受,等于成本增加,收入减少,利润缩水,采取拖的措施,反正地皮已在手,不改变用途,就不必补价差,即使不起楼建房,趁地价上涨,囤积居奇,将来转让也有暴利可图。 现在政府却又借故将烫手芋头,当绣球抛给李氏集团,即使建廉租房有15%财政补贴,即使工程利润大到30%,李氏集团也不会伸手接过来,没有铁齿钢牙,怎么去啃下这些老骨头? 双方胶持着,事情拖了下来。这些是高层机秘和商业机秘,小民百姓自是无渠道详解,纵然闻听各种小道消息,也是猫说猫路,狗说狗道,真假莫辩,消息反复,来源不一,信与不信,皆是虚幻。李氏组织人深入武重宿舍区和棚户区,与住户或购买,或置换,不是想将其他三份之二的面积,也纳入集团囊中,再建房售卖,而是低纳高出,转手倒卖,因为政府的改造工作,迟早会实措,届时会有别的地产商掺与进来,地皮在手,房子在手,地价飞涨,不涨?李氏集团来自香港,炒作是行家里手,组织人炒地皮,炒房,也必须要它涨,想亏本都难。 袁秋华所在小院的前后左右,早已是李氏集团名下的产业。李氏集团财大气粗,出价比市价高10%,住户当然乐意成交。既然迟早会拆迁,卖给出价高者,住户当然更划算,与政府威逼的强硬态度相比,商人温和的利诱,住户更容易接受。但地产行业知识的缺乏,让他们只看见眼前地价,每平方米一千元,看不到未来三年的地价翻了十番,每平方米高达一万元。 小李子身为集团在省城的代理人,又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又涉及到公司的业务,为避嫌疑,在此时此地,确实不宜拥有个人房产,拒绝赠予吧,有伤友情,捐献给公司吧,又是滴水入海,毫无意义,于是乎想到了袁秋华,与其像过去那样,通过基金会捐助不认识的陌生人,倒不如将闲置的房子,直接赠予熟悉的袁秋华,不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少雪中送炭,希望能够送去一种温暖。 林琪瑛拿出一张小院翻新扩建设计图。将小院后墙外的污水沟填平,原来后墙拆除,沿沟起新墙,三间正房内新增的水沟面积,用玻璃推拉门隔断,一半为厨房,一半为厕所。原有三间正房内,也用夹板墙一分为二,外间是客厅,里间是卧室。这样一改,三间正房就能租给三户人家。小院左右厢房,原来的厨房,厕所,则向院中推进,内院仅留一条一米宽的过道,两侧各建四间小房,房门统一朝着过道开,客厅,卧室居中,厨房,厕所分列两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又能租给两户人家。把小院前的垃圾堆清理,臭水沟填平,原先的院门和院墙推倒,院前不留空地,新墙与巷道持平,又能起四间小房,再租给一户人家。如此一来,就由过去的租客一户,变成租客六户,自然而然,房租收入随之便大幅增长。 房屋改动不大,翻建成本不高,袁秋华拿得出,就用刚才转交的租金,也早够了。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鸽子笼,这些蜂巢般的蜗居,谁会来租? 林琪瑛说:李氏集团购买成片旧房,都不焦急,你急个啥?稳坐钓鱼台,坐怀不乱,坐等地皮涨价!如今能和通货膨胀赛跑的,惟有地价,你知否? 袁秋华说:房子拆迁,是迟早的事。为何还要翻新?钱多得打水漂玩! 林琪瑛说:大工程历时长,大拆迁时间久,有先有后,分批分期进行。旧房被拆,新房在建,房主要不要租屋过渡?这过渡期,短则一年,长嘛,就没人说得准了,三五年也是常有的事。等大型住宅区,整体完工,至少也要十年八年吧。你且闷声发财,偷着乐洌! 袁秋华说:谈判进行中,还没举行奠基典礼呢。 林琪瑛说:拖不拖,拖多久,他掌握中,拆不拆,最先拆,还是最后拆,他说了算。怪不得人都说,“谁能认识李家人,谁就等于抱着财神爷”。 袁秋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