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3页 (第2/2页)
立辨析,再从中得出合理的解释来。 前半截出来的时候就足以让人晕乎乎,岂料还有下半段。 后段提了“《诗》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先是阐明《诗经》里提到要明哲保身的理论,《周易》则是认为人须得安身崇德,这二者合一,而笔锋一转,却是提起“《语》云: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一句。 为何《诗经》与《周易》提倡保身明德,而偏生《论语》却是主张杀身成仁?难道是明哲者不仁慈,杀生者不崇德吗? 这便是两问了。 杜正伦果真胸有才气,信手捻来便是一道足以任进士科考的题目,直接以诸经的矛盾处来质问生徒该如何解释,又如何应答。 就是这位大概是忽略了一个小细节。 虽然现在崇贤馆内教书因着没有太准确的规章来,故而是有些混不吝在教,但是其实在外学府的生徒多是只捡着两三经来读。纵然是这崇贤馆内,也少有面面俱到,能把这题目所提到的五部经典全部通读完备。 故而有人抓瞎,也是常理。 虞玓在思考破题的时候,便知道这其中还得从字句本身入手。虽观点别有不同,然实乃适时而变,殊途同归,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故而行文需得拿捏住不同观点间的分寸与联系。 “虽殊时异致,同归於一揆矣。” 这便是虞玓做题时提炼出来的要点。 话说回来,此刻杜正伦站在上面悠悠念着一篇篇文章来。 坐在底下无论好坏,这一个两个大多都抬不起头来,往日他们从未有过在大庭广众之下由着直学士来念着他们所做的文章。这一句一句念出来,没想到竟然会是这么羞耻的事情。 这些学生里面有那么几个总是比较喜欢游手好闲,所以在文章一路上确实有些不如旁人,往日就这么混过去了。 可今日这么一句句念出来,哪怕杜正伦什么都没有说,也并没有点出到底是谁所写,可只要看着这堂下有谁低着脑袋不敢抬头,那大致就清楚这篇文章究竟是谁所写的。 杜正伦就这么念了大概七八篇后,忍不住摇了摇头,“不知所谓!” 哼笑后,他漫不经心开口。 “我现在倒是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外出做官的时候,身边都必须要按着几个门客,原来不一定是为了出主意,至少在这润笔上面还是得费些功夫的。”杜正伦似笑非笑地说了一通。 这般话说得有人恼怒,却是因着这摆在面前来的证据而不敢回话。若是抬头反驳,岂不是正应对了那糟糕的文章是自己所写? 这总共也就这么十几个学生,念了一半也只有三四篇能入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