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独宠夫郎 第333节 (第1/2页)
一连过了糊名、誊录、对读这三关,誊录版本的试卷才会送到主考官、副考官面前。 而且, 为防止主考官、副考官作弊, 这些誊录版本的试卷统一锁在一个大房间之中,每日主考官、副考官进出时也都会搜身。 每一份试卷,先经过两位阅卷人的手, 得到两位阅卷人的一致通过, 那这份卷子便是初步合格。 将所有卷子都审阅完毕之后,再根据初步合格的人数, 决定最终的进士人选。 一般情况下,会试的主考官、副考官加一起只有八人,此次多了一位黎荞, 那就是九人。 也就是说, 九个阅卷人要在十日之内批完一万份卷子, 每一位阅卷人一日要批阅二三百份卷子。 一日批阅二三百份卷子,还要除去吃喝拉撒睡的时间, 算下来一份卷子必须得在两三分钟内批完。 但每份卷子有那么多题, 两三分钟够干啥? 只够大概浏览一番, 只要阅卷人眼睛看到的地方没有错漏, 那就算初步合格了。 在这种情况下,能考中进士的学子,都是有几分运气在身的。 黎荞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虽然阅卷的工作强度大,但他也尽力对手中的每一份卷子负责。 想要对得起这些考生,那他的眼睛、脑子、手中的笔都转的飞快。 高强度转了一上午,黎荞怀疑他眼花,实属正常。 但他是异能者。 短暂的怀疑之后,他知道自己没有眼花。 既然他没眼花,那为何会出现三份相似的卷子? 这事儿,他掺和还是不掺和? 他眼角余光瞥向身旁的人,他与礼部郎中冯礼是一组,两人面前桌子上的上千份卷子,每一份都要经过他二人之手。 他坐在冯礼的左边,原本他和冯礼是各拿了一沓卷子批阅,但他批阅的快,不一会儿面前批阅好的卷子就堆得有一尺高。 冯礼见状,便开始批阅他批阅过的卷子,说这样省事儿,因为他的能力是被盛鸿认证过的,卷子既然先过了他的手,那九成九没毛病。 冯礼此话是以玩笑的口吻说的,一副想躲懒的模样,不过,若这一批卷子出了问题,那他与冯礼都要承担责任。 既然责任共担,那他也没说什么。 况且,冯礼也没真的躲懒,批阅时很认真。 如今他手中的卷子是第三份雷同卷子,前两份雷同的卷子他已经放到了冯礼跟前,冯礼能看出其中雷同之处吗? 应该能吧? 因为这三份卷子的雷同点在一个成语上:冯驩弹铗。 冯礼姓冯,哪怕阅卷时一目十行,但对冯字肯定敏感。 冯驩弹铗,冯驩是人名,在《战国策》中写的是冯谖,但《史记》里写的是冯驩,《史记》作为必考的三史三传之一,天下读书人都以《史记》为准写做冯驩。 驩字比较难写,笔画多,这三份雷同试卷雷同在驩字都写错了,而且写错的地方还是一样的。 这…… 要么是考生作弊了。 要么是誊录官抄错了。 黎荞拿不定主意,只能暂时搁置,继续批阅剩下的卷子,但他余光注意着身边的冯礼,想看冯礼的反应。 但冯礼没有任何反应。 冯礼像是没注意到那离谱的错别字,直接按照他给这三份试卷定的成绩而定了成绩: 通过。 会试考试,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场需要花费三日时间去写的策论题。 今年的策论题同样来自于盛鸿的小作文。 去年腊月,盛鸿因为大运河的成功开修专门写了篇小作文,小作文的内容是感慨运粮不易这个老问题。 盛鸿开修大运河是为了解决粮税入京难的问题,可即便运河修好,那也不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个老问题。 因为大运河不能贯通大盛所有地方。 距离大运河远的地方,还是得走陆路将粮税送入京城。 陆路有多难走,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此届会试的策论题目便是询问考生如何解决陆路运粮难这一千古以来都没能解决的老问题。 这个问题,若是搁黎荞横空出世前,那答案或许会五花八门。 可有黎荞在前,此届考生已经学会从根源上看问题了。 说到底,不就是钱的问题嘛。 只要有钱,还怕修不了路? 别说是河西府那种土坯砖路了,就是青砖路,青石板路都能给修成。 因此,这三份错别字一样的试卷,在最后一场的策论文章中,都给出了可实际cao作的挣钱方法。 而错别字则是来自于第二场那一篇和诗词同考、出自四书五经、不涉及圣上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