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晚唐浮生 第443节 (第1/3页)
永丰县新城墙的修建同样征发了徭役,不过仅限于本县。 砖头部分由本地建窑烧制,部分由外地通过水路运来,眼前这两艘船就是了。 “萧家的砖。”码头之外的凉亭下,录事孙昌低声向县令孙图禀报。 孙图,丰州孙氏族人,彰义军节度使(泾原)孙霸的近亲,担任永丰令已经三年。 “萧家哪个人?幕府右行军司马萧茂?”孙图问道。 萧氏在朔方镇的影响力不大不小。 萧遘当了七八年陇右节度使,从京中招募了一大批贤才,尤其是水部,从郎中以下,端掉了三分之一的人,这都是极其熟悉水利事务的官吏,将陇右的陂塘沟渠狠狠整饬了一番,让夏王极为满意。 如今虽已调任王府谘议参军,看似失了节帅之位,但那是亲近位置,在夏王左右出谋划策,提供建议,影响力不可低估,此为萧氏第一人。 萧蘧,转任绛州刺史。早年当过河中府永乐令,后来到陇右,幕职、州官都干过,现在当了绛州刺史,这也是亲近提拔。另外,所有人都知道,他女儿是夏王枕边人。 此为萧氏第二人。 萧茂与萧遘、萧蘧兄弟其实不太熟,也不是一支的,从幕府营建司判官干起,转任地方职务两年,再回幕府担任两大行军司马之一,现在更是王府士曹参军事,七曹实权官员之一,严格来说,并不比萧遘兄弟差到哪去。 “正是萧茂。”孙昌低声答道:“萧茂妹婿在回乐县开了个砖场,产砖量极大,还便宜,日进斗金。” 国朝士人,并不耻于做买卖。他们并不像后世明清的士人那样,既舍不得巨大的利润,但同时又在表面上看不起,遮遮掩掩,让家中的奴仆下人出面当白手套。 此时的士人,看到好买卖,甚至直接上阵,还经常写诗表达得意之情。涉商诗一直是诗坛经久不衰的流派分支,有的还描写得惟妙惟肖,风气可见一斑。 “王府有没有掺一手?”孙图又问道,声音压得很低。 “这却未打听到,或是有的。”孙昌苦思了半天,道:“夏王一直有私家产业在经营,此砖场或也有份。” 孙图点了点头。连圣人都有内库,汉时还有少府这种庞然大物,夏王有私产在经营,也很寻常。 能够明面上看得出来的,大概就是魏氏铁匠铺、赵成的商队,王府不参与日常经营,但占份子,分润好处。另外,洪源、沃阳、榆林三宫部属也是邵氏私人部落,这也是一笔“产业”。 萧氏开砖场,王府占点份子,完全有可能。 “此砖场所产之砖为何价廉?” “听闻起得很大,几有二十门。” “二十门?”孙图疑惑道。 “乡间土窑谓之‘一门’,萧氏砖场之窑有二十门,谓之‘轮窑’。” “轮窑有何神异之处?” “这却不知也。”孙昌答道:“萧氏已经在怀远县起第二座轮窑了,广募工徒,月给三百钱。” 其实,轮窑在“硬技术”方面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它的“神异”主要体现在设计上面。 传统的乡间一门小土窑,制完砖坯后堆进去码放好,封上门后就开始焙烧。砖成之后待其冷却,然后一一取出。 轮窑则是一种连续生产的砖窑。 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可以预热前面的砖坯。一座20门的轮窑生产时,4门在焙烧,7门在预热,5门在冷却,剩下的4门已经在出砖了。随着火焰在窑门间的移动,可以做到连续生产,效率比小土窑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简单来说,轮窑充分利用了废热、余热,节省煤炭、时间,连续出砖,成本自然大大降低。 利用旧有技术条件,搞设计上的创新,是一个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但在使用水力机械锻造铁甲方面,完全遭遇了可耻的失败。 什么水力锻锤,力量完全不够,也生产不出那么大块的铁。邵树德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但都作院的工匠们告诉他朝廷曾经试着用水锤打铁,但失败了,所费极多,质量很差。 邵树德想了想,他后世曾经看过一本牛津大学的书,似乎欧洲的板甲早期全是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