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晚唐浮生 第39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晚唐浮生 第392节 (第3/3页)

然后北上淮水,威逼蔡州。”王崇对赵匡璘说道:“打蔡州,不比打汝州方便多了?”

    “王将军所言极是,先入申州再说,实在不行,再做计较。”赵匡璘应道。

    打扫完战场,押着俘虏抵达申州城下时,已经是后半夜了。

    崔休在城下喊破了嗓子,最终城门才不情不愿地打开。那吱嘎吱嘎的声音,听着就满是迟疑。

    抓获的百姓放了,现在人手不足,每一分兵力都十分宝贵,两千多随州兵几乎全进了申州,第一时间控制粮仓,明日还要派人下乡征粮。

    豹骑都固然能打,但那些马儿实在太能吃了,数量又多,不多屯点粮草,真遭不住。

    赵匡璘甚至怀疑,以申州如今粗陋的治理水平,是不是供应得起这一千具装甲骑,感觉有点悬。

    “先遣人向折帅报捷,再整编降兵。”王崇一锤定音,赵匡璘自无意见。

    ※※※※※※

    襄阳,楚国之北津。渡汉水之后,自南阳出方城关,通周、郑、晋、卫。

    中有伏牛山、桐柏山所阻,地势艰险,唯伏牛山东南麓有一条狭窄逼仄的带形平地,西南与南阳盆地相接,西北与河南相接,算是最好走的一段,是南北交通走廊。

    方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楚国巡视北方防线,自伏牛山、桐柏山到列长山,发现这段天然防线之中有缺口,就是方城山,于是在此隘口筑城,堵住这条南北走廊。

    隘口之外,是汝州叶县。隘口之内,是唐州方城县。

    这条路,自秦汉以来,被称为宛叶走廊。南北交兵,大多数时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走这条路,少有例外。

    刘邦自洛阳下宛城,走这条路。

    刘秀起事南阳,王莽遣王邑等出昆阳(叶县南),与刘秀遇,败还洛阳。

    刘秀自堵阳(方城)征邓奉于南阳,也走这条路。

    后汉末,曹洪击荆州,战于舞阳、叶县;刘备屯新野,进兵叶县,设伏败夏侯惇。

    南北朝时,陈显达讨桓天生,卢渊攻南阳,魏孝文帝攻襄阳,皆战于此。

    折宗本的两万人马从故宛城、今南阳县出发,经博望故城,走了一百二十里至方城县。

    出方城县东北行,九十里至方城关,此时已是十月底了。

    方城关建在方城山东麓隘口,关外草木幽深,人迹罕至,但却平坦易行。

    “我军两万,但只有一半是能打的。葛从周兵力多寡很难说,但他也只有一万多是能打的,主力屯于郏城。叶县城内,只有州兵土团之流。”方城关内,威胜军诸将济济一堂,折宗本亲自部署作战计划。

    郏城,汝州属县,在叶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昔年刘备败夏侯惇,曹cao便由洛阳率军南下,屯于郏城,随时援应前线。

    随军要籍裴远列席于内,但不发一言。

    这不是他的业务,他的主要工作是监军。一旦发现谁有异动,且证据确凿,在与折宗本商量之后,可当场捕杀——裴监军有一百甲士,人携弩机一具、陌刀一口,杀个把武将问题不大。

    “大家都是学过兵法的,叶县矗在那里,若不拔之,则后路堪忧。而葛从周打的主意,定是在我军久攻不下,疲态尽显的时候,以生力军南下,一举败我。谢彦章部骑卒屯于叶县北之昆阳故城,其主力位于郏城,这谋算再明显不过了。”折宗本在屋内转来转去,众人的目光都盯在他身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