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晚唐浮生 第352节 (第2/2页)
那就是河北人对抗西北人。 中国经济重心,早就从关中转移到了河北。 河北人口之稠密,物产之丰富,经济之繁荣,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重镇。 与河北相比,淮南、江南无论是人口还是钱粮,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以河北的富庶程度,养首都当然绰绰有余,但政治上的因素呢? 杨爚是麟州人,标标准准的关陇健儿,生活在宇文黑獭的龙兴之地上,本能来说就不喜欢河北。 反过来说,河北人喜欢你吗? 邵树德没想到杨爚如此聪明,从只言片语中就猜出了自己想定都幽州的想法。他不敢直接劝阻,反倒从河北人对关陇人的看法方面入手,迂回说事。 “我欲当中原皇帝,亦欲当草原大汗。”邵树德直白地说道:“普天之下,唯幽州最合适。地近草原,天子可随时北巡、西巡。平卢军旧地,丢给契丹也太可惜了,若征伐而下,亦得从中原招募健儿移民实边。” “大帅欲将诸宫部属迁往西奚旧地,也是为了可以随时出巡吧?”杨爚道。 “君知此时风气。”邵树德说了一句,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说下去了。 杨爚不是穿越客,不知道五代的存在。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存在真的是偶然吗? 如果赵匡胤早生个几十年,且还让他篡权成功,他能杯酒释兵权吗?做梦! 武夫们还没杀够!还没杀到自己都怕!还没杀到全国各阶层对他们喊打喊杀! 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考虑当时的社会风气。 这时的社会风气就是杀杀杀,我管你天王老子,兵强马壮者为天子。你让我不爽,我就造反,杀他个天翻地覆。 从北朝开始,造反、篡位者不知凡几。 这不是后世理学大兴、皇权稳固的年代。 国朝宰相行礼,皇帝也要回礼,双方坐而论道,有茶水伺候。 北宋时宰相已经没座位了,并开始出现“大人”这个谄媚的称呼。 到了明清,大臣的地位更低,甚至要跪拜皇帝,“大人”这种称呼开始泛滥,人格上已经是低人一等了。 这是两种社会风气,两种社会形态。 邵树德在晚唐浮沉这么多年,他可以肯定,若他没能统一天下,类似五代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是肯定避免不了的。 人人都是野心家,人人都想篡位造反,人人都是——呃,曹贼。 非得经历残酷的五代,社会风气才能得到扭转。 即便是大杀四方的雄主,也得为权力能够顺利交接而庆幸。如果雄主寿命不长,那可就危险了。 即便寿命长,如果他想削藩,想收权,曾经忠心耿耿跟着他打天下的老部下也会离心离德。 赵匡胤,其实是站在前人披荆斩棘的基础上完成最后一击。 朱全忠削藩,逼反老将,后梁二世而亡。 李存勖削藩,离心离德,兴教门变生肘腋。 邵树德将来若想削藩,会得到大伙的支持吗?会不会有野心家冒头,趁机鼓噪作乱? 他不敢把自己想得比所有人都厉害。 他需要一个独立于现有体系外的力量做制衡,哪怕将来腐化堕落,能撑过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就已经大赚。 如果还能给子孙后代带来福利,那更是意外之喜。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前两三代的权力交接最难,挺过去就好了。 定都幽州,可以就近巡视草原,与私人部落联络感情。也有河北富庶的财货供养首都,更有海运便利,利于开拓进取,如果他想收复安东旧地的话。 但杨爚所说的也是实情。 “吾不意关陇健儿与河北士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嫌隙,持这样看法的人多吗?”邵树德问道。 “大帅,关键不在关陇人如何看河北人,而在河北人如何看关陇人。”杨爚回道。 这滑头!避而不答。但邵树德心中有数了,地域偏见确实不小。 比起关陇人,河北人怕是觉得契丹人、奚人、高句丽人更亲近。 比起河北人,关陇人估计也觉得党项人、回鹘人更亲近。 毕竟从北朝开始,整个北方就是以地域对抗,而不是民族对抗。 做点事情怎么这么难!难道要把河北三镇所有有反抗能力的人都杀光才行? “侍卫亲军给我管好了!”邵树德有些生气,道:“河南府的那两千人,明年调回来解散,换一拨人过去。” 杨爚低头应是。 邵树德感到一阵无力。有些事情,当你的基本盘都反对你的时候,真的很难。 李存勖拉拢后梁降人,对抗河东旧人,最后把自己玩死了。 五代轮回,难道真的是宿命? ※※※※※※ 大顺三年九月初四,长安。 谢瞳最近的日子很难过,因为他快没钱了。 进奏院的邸官是李振的人,那个恶毒小人,故意看自己出丑,根本不肯接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