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晚唐浮生 第3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晚唐浮生 第315节 (第2/3页)

接这么做,便是这么做了,诗集多半也会被退回来。再激烈点的,直接扔在门外。

    你得懂得迂回!

    游园聚会也很重要。这是造势的重要一步,你说你诗写得好,苦于无人识得,那就去参加各种聚会啊。吟诗作赋,只要质量过硬,多半能一炮而红。而名气大了,说不定就会传到哪位权贵的耳朵里。

    再者,一些高官显贵也经常参加士人间的聚会,如果能趁机结识,那就再好不过了,省了很多事。

    考试之前写个百八十首诗,然后挑选出一些精品,找机会行卷大佬,不会这招的,多半一辈子考不上。

    “听闻杜相刚从汴州回来,途径同州,收了一堆卷子。”酒肆之中,有人神神秘秘地说道。

    在这里的,基本都是苦无门路行卷的士子。他们在地方上或许有点关系,能通过解试,但到了京城,实在无能为力,因此一个个牢sao满腹。

    他们也不是真没才学,事实上州县考试没那么容易通过,肯定都苦读了多年,然后信心满满,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兴冲冲地跑到长安来考进士。

    有的人甚至还在藩镇幕府内干了不短的年头。家中小有积蓄之后,便带着钱财奔赴长安,一圆心中的进士梦。

    藩镇幕职,实在不是什么好去处,只有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匡扶天下,才是这些读书人的梦想。

    “为何是在同州收卷子?”有人不解了,问道。

    “听闻是灵武郡王邵树德转交给他的。有人给邵太傅行卷,他看完觉得文采斐然,于是交给杜相,杜相也觉得好,多半要给刘侍郎看了。”

    “邵树德一介武夫,懂什么诗赋?这么多年了,也没听闻他有什么诗名。这哪是行卷,是投效吧?”

    众人听了深以为然,但眼中有掩饰不住的懊悔,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条门路呢?

    邵太傅东征西讨,战功赫赫,收复河陇陷蕃失地,讨伐田令孜、杨复恭这等祸国权宦,前年还派人大破泾师,解了长安被乱兵薄城的危难,在士人中的名声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过再懊悔,怕是也来不及了,还有不到十天就考试了,根本来不及赶到同州再返回长安。

    若早些想到此节,多写几首鼓吹邵太傅赫赫战功的马屁诗,说不定就被看上了,高中有望。

    “听京中传言,杜相已经失势,他递过去的卷子,刘侍郎肯接?”又有人问道。

    “怕是不接也得接,杜相只肖说这是灵武郡王转交的,刘侍郎就不敢说什么。”

    刘侍郎就是刘崇望,曾经作为行营判官的身份跟随张濬一起西征。大败而回之后,被打发去监修国史。不过他兄长崇龟当了宰相,于是很快又起来,高升礼部侍郎,主持大顺三年三月下旬的科考。

    “灵武郡王率军东出,连破朱全忠,应是天下第一强镇了,他说的话,还是有分量的。刘侍郎但凡还想继续干下去,就不得不屈服。递过来的卷子,全中多半不可能,但挑一些中了却有极大可能。”

    “当真连破朱全忠?”

    “这还能有假?”

    “河南兵还是能打的,说天下第一强军并不过分,邵太傅如何能赢?”

    河南,那可真是多灾多难!

    远的不提,光最近十余年,黄巢、秦宗权等贼人反复祸害,百姓被逼结寨自保,民间武风极盛,生生将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变成了满是好勇斗狠之辈的地方。

    天下诸镇,就没人不想去河南募兵的,就连邵太傅都募了不止一次,很显然比他的朔方之民更善战。

    “如何赢不重要,而今陕虢镇确实已向他输诚,朱全忠多半是真败了。”

    “关中诸镇,多半已cao于其手,未来若出点事,何人能救?”突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闻者无不沉默。

    一些人义愤填膺,一些人欲言又止,还有些人若有所思,或许,现在去杜让能府上行卷还来得及?

    挑一些得意的诗作和文章,找巧儿裱糊装订一下,递到杜相府上?平时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