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晚唐浮生 第237节 (第2/3页)
资源就那样,虽然不少,但常年打仗,战死的士卒就不谈了,因为战争而导致的经济凋敝,就会让人口增长成为泡影,甚至会急剧下降。 不能去塞外募兵,义兄靠什么与朱全忠斗? 朱全忠治下的人口,比朔方、陇右、河西、邠宁四镇蕃汉民众加起来还要多。他治理地方也还行,张全义的河南府更是发展得不错,长此以往,难上加难。 河东的气运,难道就被我一手打断了?邵树德有些吃不准。 义兄与鞑靼诸部之间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一定会试图重新打通草原。或者提出借道去草原募兵,那么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邵树德踌躇不定。 看情况再说吧。如果他实在被朱全忠打得太惨,就放一放。 五月初八,邵树德回到旋鸿池,与诸部酋豪会盟。 因为黑车子室韦、山北奚都没来,鞑靼大部远遁,回鹘也只来了一部分,主要就只能靠吐谷浑撑场面了。 此时的旋鸿池周围,共有吐谷浑数万众,都是之前李克用攻来时跑路的,现在陆陆续续回来了。大同盆地的草场舍不得放弃,毕竟是当年北魏的都城所在,水草丰美是毫无疑问的。 被朔方军俘虏的回鹘、鞑靼小部丁口加起来三四万人,现在成了邵树德的奴部。 对于自己的第三个奴部,邵树德没有亏待,特意给他们挑了一块地方:盐池(岱海)、参合陉、参合陂一带。 此地位于北魏最初的都城盛乐与后来的都城平城之间,皇帝随时出巡狩猎,一年往返两次,草场质量没得说。盐池内还有鱼,附近有森林,淡水湖泊亦有,还有河流水系穿过,渔猎、种植、放牧皆可,养他们这些人不是问题。 这块地,处于振武军与大同军之间的模糊地带,邵树德将他占下后,以后不模糊了:朔方军的! 而治下部落越来越多,邵树德也觉得需要把一些制度粗粗建立起来了。 之前理蕃院及军府幕僚已经讨论过,邵树德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他觉得差不多到了实施的时候了,于是他找来了陈诚、赵光逢二人。 陈、赵二人仔细看着卢嗣业润色形成的草案。 大体上就是重拾已经名存实亡的镇北都护府的名头,实际管理蕃部。 镇北都护本来就是振武军节度使的诸多头衔之一,现在则落到了朔方节度使邵树德的头上。 其实他本来想设立一个叫北衙的机构,并设枢密使一员,但不敢。 机构、官职的名字与长安那帮太监们的老巢一模一样,你这是想称帝? 镇北都护自然由邵树德亲任。都护府内暂设亲军司、部落司、统军司三大机构。 亲军司管理邵树德的三个直属部落,即青海的拓跋部、凉州的六谷部(邵家部)以及即将成立的盐池部。 三部各出勇士五百至灵州,组建亲军,由亲军司统一安排训练、驻防。 这三部,算是邵树德的私人财产。为此,他都打算把拓跋部再从青海迁回来了,实在太远,不方便刷脸积累威望。 邵树德死后,这三部由嫡长子继承。 部落司管理各蕃部的民政事务,包括马政、贡赋、丁役等等。 统军司负责部族军的监督、管理、征调与统帅。比如往各部落派监军,对部落丁壮的训练提出大方向建议,征兵调兵等等。 三司之下,就是最基层的部落了,原则上处于自治状态,有都督、巡检使、部落使三种职务。 人口三万以上的部落设都督一职,三万以下的设巡检使、部落使,巡检使为边地职务,部落使为内地职务,此皆为各部头人兼职。 都护府内各级官员,可以由蕃人担任,亦可与朔方幕府之间交流任职,打破蕃汉藩篱。但前提是会写字,会说官话,且有一定的政务处理能力。 从今往后,幕府只管编户之民,都护府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