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结论_二月佛母吹雪(1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月佛母吹雪(14) (第2/2页)

三天。吃过早餐,素米就来接收我。

    阿玉也很大方。

    来到一个水池和流水处。素米像一个小女生的,用心找寻奇花异草,这里有一个地方,树木是横着长的!当然是因为地震的关係。素米一用心,就把身边的我给忘掉了?好像我只是她的贴身保鑣,又不许太靠近?山的灵虫四出飞扬,发出无言之言来。这是魔星人最喜欢的口粮了!

    (第五章:摄政王多尔袞)

    杨明山的灵美在于她相当的灵美。她根本不必靠温泉,而硫磺味只是一个败笔。

    素米也是一个心地清净明丽的人,因此走在其中,我失去的素米?素米变成风景的一部分。而消失不见了!

    留我一个傻傻的面对参天的杉木,以及一片从天而降的牛毛细雨。自天窗一般的林木之天口,落了下来!连同白色的天光一同跌下来。

    清朝虽然五次入塞,绕过山海关,还是没法有效的佔领土地?总是掳了人,抢了东西,又退回去。你不撤,明朝的山海关的兵,就会从后面追击你!

    多尔袞研究明朝为什么灭不了农民兵?只要是因为饥民太多!朝廷拿不出办法来!解决灾区的问题?

    一呼百应,本来李自成在商路山中,只有18人而已。后来扩充到几千人,又收编四川的飢民,一下子变成3万人。沿路收编,如滚雪球,滚到北京就变成60万大军。这些人并不只是农民?也有很多战将!

    但并非正规军?打的是人海,以大吃小,以乌和中吞时政规军。

    即是不能败的方法!因为不必守城。吃完就丢。吃饱的轮为第二线,没吃饱的衝前线,如此轮替,抢的东西占为己有,只需拿出小部分出来。农民单纯一打胜就以为自己是天神下凡?一再吞掉小股的正规军,从不打决战?就是非打不可?也以人海押人海罩死对手!

    你要打赢他只有比他更多人海,或用精锐逼死他。压迫他的人海,用他的人海攻他的人海,一旦教他连吃败战,农民兵即一哄而散!

    60万一下子全消失了。

    多尔袞洞澈到这一点,所以胸有成竹!正好他有一隻铁骑!不必玩杨嗣昌的:四正六偶,十面张网。

    而立自成在一片石心败,正好可以用这个方法再挫其锐气!

    但也天意如此,一打,农民军就垮掉了!比多尔袞预期的还要快!

    竟然如此不经打?

    毕竟不是政规军?

    究其原因:明军代表腐败的政府!农民冤有头的头。

    而清兵铁骑,纪律严明,代表惩罚乱民的正义之师!民心背向!

    完了!没有人出来解救明朝?一时逆转,清人就坐上中国皇帝的宝座。

    阿不然清兵有多少能耐击败,那些不知死活?一直沉醉在迷幻药中的农民大兵?

    多尔袞大概也曾盘算过?如果输了?就再退回关外去吧?

    吞没明崇真第的农民大兵,竟然在一片石败给吴三桂和清兵,其实清兵只是在左右翼督军。并且供应粮餉。

    清兵又攻取北京。赶走农民。

    清兵靠的是什么?

    就是无情的恫吓这些农民!一直到前线的农民崩溃为止!不急于歼灭?杀戮!而其用心是将之逼到人的极限,逼疯他们,然后不急不缓的紧跟在后面喊打!较人海反压人海!

    必胜而胜,是主帅多尔袞心中所盘算的!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也是抗日时,国军的人海围不住日军的原因,但也是日军的精锐无法消灭国军的原因!

    前者是日军比国军强。后者是国军的低级军官不怕死。所有的军官官兵几乎都不怕死!统帅有无比的毅力与决心!

    当芬多精在林间飘散之际?素米化成精灵与之合而为一。

    令人羡慕!

    今天是第三天了,应该离开台北。a蔻却安排我们去台北吃茄子咖哩。然后又去金石堂看书!再到公馆,吃老伯花生油条。才离开台北,回家去。

    结束这一次的北上之游。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a蔻放下我和阿玉还有行李,把素米载走了!

    我回卧室休息,并上网查多尔袞的资料。我想,说不定,多尔袞在战场上使用雷射枪将李自成的部将,这些小队长,这些凶神恶煞!一一干掉。也说不定?

    歷史就是好笑!

    没骗你?

    12月31日,股市又涨,从年初涨到年底。从不到4000长到8100。

    英一问:[大师怎么办又涨了?]

    我说:[我哪知?]

    英一说:[我老闆请你吃饭!慰问你今年的辛劳!]

    [不用!我只是在做我应该作的事而已!]我又说:[真的不用!]

    [我就照样传达!三天玩得如何?]英一问。

    [很棒!]我说。

    [新年有三天假,我要回南部!您可以跟我回去吗?]英一问。

    [跟你去干吗?]我说。

    [假装是我的男朋友!]英一说。

    [不行!我太老了!]我说。

    [他们又再逼我相亲了!]英一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